人生無非一場故事,衰老則是人人都要經歷的故事。我現在居住的小區裏常能見到老年人,據說是因為這個小區離城裏有些遠,年輕夫婦買了這裏的房子後,便把老人和孩子安置在此,自己住在城裏,工作生活更方便。這些獨行或結伴的老人,大多抱或牽着幼童,每遇到他們,我彷彿見到一個閉合的人生之環。
老人們閒坐休息時,常打開手機刷視頻,聲音開得很大,那些故作「官方」的AI播報或「一耳假」的笑聲時時傳來,有的是針對老年用戶的保健品廣告或「惡兒媳」故事,有的卻帶着明顯的「年輕向」。我悄悄觀察這些陷入網絡幻境的老人,他們似乎並不真正關心手機上的內容,只為製造一些響動,以填充以「衰老」為名的時光。畢竟,在衰老這個故事裏,孤獨是永恆的主題。而經由電子產品進入生活的一切,貌似稀釋了孤獨,其實卻把孤獨一層又一層地包裹起來,使之更難消融。
是人都會老,但怎麼衰老,卻因時而異。衰老,是自然現象也是文化事件,是個體命運也是社會選擇。電子產品以及以其為載體的網絡造物,製造出的這個看似扁平的世界,不僅是空間意義的也是時間意義的。一方面,代際的區隔似乎在消弭,網絡的匿名性與開放性讓年齡難以成為內容獲取的門檻,老年人亦可接觸到大量貼着青年標籤的內容,衰老之旅添了許多熱鬧;另一方面,代際的階梯變得更密,以前相差二十歲的人還能找到一些共同語言,如今相差十歲就有雞同鴨講之感,只好抱以「今天天氣哈哈哈」的禮貌與無奈。
如果我們承認溝通對於代際具有標誌意義,那麼,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以及那些深度嵌入生活的軟件,實際上成為了代際的製造者,它們的每一次重要迭代都在用戶中催生出新的一代。此時,「衰老」不僅是年紀增長,還是與硬件軟件迭代之鏈的鬆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