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兩岸同根同源 當局「去中國化」注定失敗/朱穗怡

時間:2017-09-12 03:16:10來源:大公網

  今年是兩岸交流三十周年,雖然期間兩岸關係歷經跌宕起伏,但始終向前發展。正如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最近在香港出席兩岸交流三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血濃於水的親情和共同的歷史文化是兩岸同胞衝破藩籬、交流融合的不竭動力。兩岸本是一家人,我們的血脈流動着中華民族的血,我們的精神堅守着中華民族的魂,沒有什麼力量能把我們割裂開來。」這番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運動的「死穴」。中華文化早已遍及台灣的各個角落,融入島內每個家庭。正如每逢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台灣民眾也會舉辦各種活動。台灣文化的主體正是中華文化,拿掉中華文化,台灣的文化根基必將瓦解。台當局「去中國化」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從兩岸交流三十年的歷程來看,「台獨」勢力推行的「去中國化」運動均以失敗告終。當年李登輝、陳水扁之流極力推行「去中國化」教育,修改歷史教科書內容,將中國史和台灣史截然分開,並把「我國」、「本國」、「大陸」改稱「中國」,以示「中國」與「台灣」是「兩個國家」,向青少年灌輸「台獨」史觀。陳水扁政府更大肆推行所謂的「正名」活動,把不少具有「中國」、「中華」字眼的公營企業的名稱改掉。例如,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變成「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然而,順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當時民進黨政府這一系列「去中國化」、破壞兩岸關係的行徑在島內社會可謂天怒人怨,也成為該黨於2008年大選被選民趕下台的導火線。

  去年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上台,不僅沒有吸取扁政府的教訓,反而加緊「去中國化」的步伐,包括廢除課綱微調、提案廢除懸掛孫中山遺像、淡化紀念光復節和抗戰勝利、取消清明遙祭黃帝陵、降低鄭成功祭典規格、新課綱「消滅」中國史、刪減語文課綱文言文比例等,引發島內輿論嚴厲抨擊,加之政績乏善可陳,蔡英文民望只剩兩成。

  有台灣媒體指出,傳統中華文化思想在文化層面的凝聚力其實是超乎經濟利益與政治力量的,而民進黨最懼怕的也正是這種文化認同的凝聚力。所以民進黨當局才會刻意將執政重點放在「去中國化」與「文化台獨」上。此外,國際社會普遍認同一中原則,「法理台獨」毫無立足之處,民進黨遂以為,在島內搞「文化台獨」,大陸方面便無可奈何,中華文化的印記便可逐漸消褪,民眾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便會淡忘,從而阻撓兩岸統一。但這樣的想法既荒謬又愚蠢。

  中華文化不僅表現在有形載體上,更是一種無形力量。台當局大可把孫中山、蔣介石的雕像拆光,但如此就能去除這二人在兩岸留下的歷史印跡了嗎?台當局拆除故宮南院的十二生肖獸首後,難道台灣民眾就不再談論自己的生肖屬相了嗎?台當局刪減語文課綱的文言文比例,難道能禁止民眾說漢語嗎?台當局去除課綱中關於《開羅宣言》的內容,難道就能改變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嗎?

  兩岸同胞有着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沒有什麼力量能把我們割裂開來。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強調,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同胞共有的血脈和精神,扎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這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不論是幾百年前跨越「黑水溝」到台灣「討生活」,還是幾十年前遷徙到台灣,廣大台灣同胞都很好地保留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使中華文化在島內深深扎根。台灣社會的習俗、信仰、價值、規則和人文風貌,無不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浸潤和塑造,也正是在島內無處不在的中華文化底蘊,使台灣社會始終與大陸保持着緊密聯繫和交流合作。台灣著名文學家余光中也曾指出,兩岸同文同種,一脈相承。文化作為連接的紐帶,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這是任何人無法割斷的。在台灣,人們同樣過春節、拜媽祖,中國文化哪會那麼容易被去掉?

  多年來島內民調都顯示,超過八成人認同是中華民族,充分反映了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運動與島內主流民意背道而馳。但不可忽視的是,部分台灣年輕人受教科書錯誤史觀的誤導,對大陸產生疏離感,對兩岸關係現狀產生錯誤認知。這些年大陸方面制訂各種便利措施,切切實實地為台灣年輕人解決就學、就業和創業上的各種難題,從而拉近台青與祖國的心靈距離,正正是消「獨」的有效舉措。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是共同的寶貴財富。我們為擁有綿延五千年不間斷的中華文明感到自豪,更有責任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建設共同精神家園,實現心靈契合。「台獨」分裂勢力企圖割斷兩岸同胞精神紐帶,挑起兩岸民眾和社會對立,必將遭到兩岸同胞唾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