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A股進入相持階段 周期成長各有千秋

時間:2017-09-02 03:16:01來源:大公網

  圖:根據創業板公司今年一季報,每股淨資產首次實現正增長,顯示創業板已重新回到內生增長軌道。圖為深圳證券交易所

  A股市場創出近期新高之後,正進入一種均衡博弈的狀態,即市場的投資主線並不明確,藍籌、成長、周期均有間歇性的表現。這種均衡博弈的局面有望持續較長時間(約一個季度左右)。綜合考慮基本面、催化劑以及彈性等因素,筆者認為:在當前時點仍可繼續配置周期板塊,同時需要戰略配置成長股。此外,還需要注意上游漲價對於下游消費品企業的成本壓力,可以在適當時候高位兌現消費股盈利籌碼。/西南證券高級策略分析師 朱斌

  特別要指出的是,雖然在當前時點,我們同時看好周期與成長,但兩者背後的邏輯卻截然不同。周期股可以作為中短期配置選擇,而成長股則可以作為中長期配置選擇。

  周期股受益供給改革

  周期股的上漲邏輯來自於供需配合形成的業績大幅度持續增長。周期股的業績改善來源於2016年以來的供給側改革,過剩產能獲得大幅度去化:鋼鐵行業已經去化過剩產能1.5億噸,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3億噸。隨着供給側產能去化,需求側經濟復甦又超預期,二季度GDP增速同比達到6.9%,顯示需求端仍然比較強勁,這使得相應的周期品價格維持高位,相關企業的盈利獲得大幅度回升。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0%以上,比6月份增速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其中,中央企業利潤同比增長8.5%,扭轉了6月份同比下降6.5%的局面。這主要歸因於石油加工、煤炭和鋼鐵等行業效益明顯提升。今年前七個月,國企集中的採礦業實現利潤總額近2800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近八倍。煤炭鋼鐵等周期性行業大漲的背後源於利潤大幅度增長:今年前七個月,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3.7倍;今年前六個月,19家上市鋼企淨利潤達到186億元,同比增長300%以上。

  成長股業績出現好轉

  從供需兩個方面來看,隨着環保標準的提升,供給側去產能仍然將持續推進,小企業落後產能將不斷退出市場,從而給大型企業提供市場空間。而需求側來看,三季度經濟仍然有望維持較強韌性,因此周期品在三季度仍然值得持有,但在四季度需要防範經濟下行風險。

  成長股的布局邏輯來自於各方面變量的邊際改善。從業績增速情況來看,創業板增速下滑的態勢有所放緩。扣除溫氏股份後,創業板二季度淨利潤增速為22.4%,較一季度下滑1.6個百分點,降幅較一季度明顯收窄。

  從企業內生價值角度來看,創業板公司首次出現每股淨資產的同比增長,這顯示創業板已經重新回到內生增長的軌道。2011年以來,創業板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淨資產在不斷減少,其中2013年之前主要是由於業績下滑,而2013年之後主要是由於外延併購的大幅度擴張。隨着2016年以來管理層對非主業的外延併購開始從嚴監管,創業板通過低效外延擴張的模式已經基本結束。2017年一季報顯示創業板每股淨資產與2016年同比開始首次實現正增長。

  從流動性情況來看,邊際改善明顯。進入7月份,市場短期利率出現了明顯下滑,而長期利率則保持高位震盪,也結束了上半年單邊上行的狀況。這有助於市場提升風險偏好。

  從政策角度來看,近期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扶持更進一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前景再次獲得提升。7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這是時隔兩年後國家高層再次發布「雙創」有關的重大政策文件。發改委與國家開發銀行最近也簽署了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力爭實現今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10%左右,2020年佔比將達到15%的目標。如果按照這一目標,未來三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年化增長率將達到22%以上,是GDP增速的三倍以上。

  警惕消費股潛在風險

  與周期股比較而言,筆者認為成長股的邏輯更偏向長期,因而戰略布局的意義更大。周期股今年的利潤增長雖然很高,但由於基數效應,明年的增速將顯著下降。相比之下,新興產業的成長空間要大得多。而且從產業的角度看,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醞釀中,「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已經初見雛形,成長型公司也將迎來新的產業機遇與發展空間。

  在周期與成長之外,投資者還需要關注消費股未來潛在的兩大風險。其一是成本上升的風險。當前PPI已經連續半年維持高位運行,而CPI漲幅一直不大,因此上游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推升很大程度將轉嫁到中下游製造企業,這將侵蝕其盈利。其二是需求下降的風險。根據最新的地產銷售數據顯示,8月份前二十五天,主要44城市地產銷量同比下降27%,其中26個一二線城市同比下降31%,18個三四線城市同比下降11%,其中三四線城市銷量同比增速首次轉負,這意味着8月份全國地產銷量或首次出現負增長。房地產銷量的下行有可能帶來家電等終端消費品的銷量下降風險,因此在消費股上浮盈豐厚的投資者可以適當在高位選擇兌現盈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