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王偉民導演和他的1997

時間:2017-08-27 03:15:29來源:大公網

  圖:《我的1997》劇組在香港街頭取景,圖中為王偉民(左)和印小天\王偉民供圖

  二十年前的七月一日,王偉民站在天安門廣場,親歷香港回歸祖國時刻的來臨,目睹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腦海中浮現的是身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一瞬間,又恍然發覺,自己作為這場百年盛事的見證者,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二十年後,由他執導的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獻禮劇目《我的1997》,六月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其目的是為年輕人留住歷史,講述祖國洗刷百年之恥全過程,以及收回香港主權的艱難困苦。\大公報記者 劉 毅

  作為一名內地導演,王偉民坦言,香港其實離自己居住的城市很遙遠,「我相信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對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都有一種難捨的情懷。回歸並非是讓內地人和香港人成為一家人,而是他們原本就是一家。」王偉民接受本報記者電話專訪時語氣振奮地表示。故此在拍攝這段歷史時,他並不是以宏觀敘述大時代的風起雲湧,而是從一個小人物的創業入手,勾勒香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一九九七年回歸前後的歷史圖景。

  「人在時代中浮沉,同時又推動着歷史的進程。小人物生活有大時代烙印,大時代輝煌亦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劇集主人公高建國(印小天飾)即符合王偉民的這句說話:一九七六年,北京「知青」高建國,不慎用酒瓶重傷初戀情人安慧(瑛子飾)哥哥,萬般無奈之下加入選擇「逃港」,母親岳芳英(陳瑾飾)為了追回兒子,也與高建國一起偷渡來到香港,故事自此展開……

  抒回家情懷 尋香港特色

  緣何將主人公設定為如此背景?王偉民笑言,是為了向陳可辛電影《甜蜜蜜》致敬:「電影《甜蜜蜜》通過小人物命運,展現香港回歸前十年的歷史變遷,張曼玉飾演的李翹有一句台詞:你在大街看到的匆匆忙忙的香港人,但是你仔細一聊很多人都是從內地過來的,只不過他們不開口講話。」因此,令他開始思考,究竟如何定義香港人?

  「即使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往上數三代,可能就是當年從內地遷入香港,參與香港建設的內地人,內地人與香港人本就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一家人。」故而,在電視劇《我的1997》中,王偉民運用了一個「一語雙關」的隱晦方式,講述高建國母子歸家的渴望,「劇中多次提到『回家』,身處港英時代的香港,高建國不能回家,原本的一家人,自此天各一方。亦如一八四二年,清廷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也是令原本血濃於水的內地和香港,一分為二。」

  談及拍攝經過,王偉民認為,雖為「命題作文」,但時間緊、任務重,從籌備到完成後期製作,歷時八個月時間,而拍攝周期只有八十天,「為了保證今年六月的順利播出,我們採取了邊拍邊寫的製作方式。」緊張的拍攝任務,也沒有讓王偉民懈怠,甚至敷衍了事,而是以一種「匠心」精神,打磨故事劇本,注重細節塑造,譬如劇集的年代感。

  蛤蟆鏡、暖水壺、卡式錄音機、筲箕、香港昔日的「公仔箱」、一張張褪色的月曆牌、街道上帶有英女王頭像的紅色郵筒、門板上糊的《大公報》報紙……這些「莫失莫忘」的本地風物,為劇集平添懷舊氣息,體現出王偉民對時代的觀照:「我想在場景中,還原內地和香港人心目中舊日老香港的庶民風情。」不僅如此,為令劇集更體現時代特色,其中有一場時間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場戲,高建國和女友李欣欣(高可兒飾)在電影院觀看的電影正是由長城電影出品,由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

  世間諸事皆知易行難,「還原」二字,履行起來,着實費了王偉民一番周折,「劇組在佛山建造了一條街道,參照的是昔日老香港街景圖片和影像,因為要還原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香港夜晚的街景和店舖,必然要搭建霓虹燈牌,然而能夠生產傳統霓虹燈管的燈具廠,已是寥寥無幾,且位置都非常偏遠,我們查來查去也不過二、三家。雖是製造傳統霓虹燈牌,然而費用較當年卻是天差地別,僅布置一條街道,我們就共計花費一百萬元人民幣。」

  呼應大時代 勵志小人物

  為呈現一段真實的歷史,王偉民帶領攝製組在香港走街串巷,尋求最能代表本地的標誌性事物,例如太平山頂、藝穗會奶庫附近、叮叮車,都是他鏡頭裏的「常客」。「在香港街道拍戲的最大感受無外乎寸土寸金,然而市民素質非常高,他們非常尊重我們的工作性質,沒有一個人上前圍觀,待我們支起機器,行人來來往往,反倒成為最好的群眾演員。」王偉民笑言。

  縱觀全劇,高建國的人生節點和歷史事件節點,銜接得恰如其分,「相比較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主人公阿甘融入歷史鏡頭和事件的處理方式不同,我們安排上世紀七十年代至香港回歸前後,內地和香港發生的歷史事件在劇中重現,如港英時期的貪污、粉碎四人幫、恢復高考、戴卓爾夫人訪華、中英談判及《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改革開放……直接影響高建國的人生走向。」

  諸如高建國來港初期,與母親合租一間房子,只在白天睡覺,晚上是另一個租客居住,還曾為了生計,前往火車站扛大包,亦因當時港英的「抵壘政策」到油麻地投靠親戚,此處劇情安排十分寫實,呼應時代。另外,王偉民道:「高建國要在港英時期的香港站穩腳跟,就一定要學好英文,以及攻讀大學學位。」故劇中的高建國為學好英文,參加國際學校英文補習班,並攻讀香港大學學位。香港回歸前夕,因為內地的改革開放政策,才令他可以以港商的身份,在深圳開辦電子廠。

  為體現歷史事件對劇情人物的重要性,王偉民在《我的1997》採用了真實歷史鏡頭和影片故事鏡頭相結合的方式,在「實」與「虛」之間,營造歷史的臨場感,比如這邊廂,岳芳英家中的「公仔箱」播放的是戴卓爾夫人訪華的歷史影像資料;那邊廂,高建國父親高致遠(巫剛飾)作為中方談判代表,出席中英談判,因英國戴卓爾夫人的堅決不退讓,不肯在一九九七年放棄對香港的管治權,而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視劇集,《我的1997》的觀眾群也十分廣泛,高建國從無到有的香港打拚歷程,更引起很多年輕人的共鳴,紛紛在網絡留言,期待劇集的更新,認為故事很好看。王偉民得知觀眾反響後告訴本報記者:「獻禮劇不好拍,但我依然會挖掘角色身上的真摯感情,不論是岳芳英在油麻地廟街開餃子館,還是高建國『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堅持,均十分勵志,具現實意義。」

  由於高建國這一人物的質樸性格,王偉民選擇讓內地演員印小天出演,「高建國身上的質樸、單純、脆弱、大男孩的一面,都與印小天非常契合,今次可謂本色出演。」他亦提到香港演員徐小明:「徐小明扮演的是一個愛國香港的商人李健盛,當我告訴他我的拍攝計劃後,徐小明只說了八個字:『不談價錢,不談時間』。印象最深的一次,他連續三十六個小時沒睡覺,又在劇組精力充沛地工作了十二個小時。」

  面對如今的「大IP」、「小鮮肉」,王偉民依然將「現實主義」視為畢生法寶,「於我而言,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打動我的不僅是它的厚重感,更是其間反映的社會問題,以及激勵人心的力量,讓我們可以跟隨劇中的現實人物,一起成長、一起哭笑。」他現正拍攝全國首部脫貧攻堅主題電視劇《索瑪花開》,故事裏有他最想講述的當下。

  (下期「全民煲劇」將於九月十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