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畢殿龍
吳敦義當選國民黨新黨魁之後,出台的新政綱儘管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一中」卻夾帶「各表」的「私貨」;明確反「台獨」立場,卻又不敢提出促統或終極統一的主張。這種立場含混、搖擺,極力和民進黨趨同的政綱,真的會帶領國民黨奪回政權嗎?
吳敦義提出的新政綱,看似要取得黨內外最大的公約數,其實缺少「黨魂」和最終方向,僅是為了快速奪回政權的權宜之計。新黨已經明確要和國民黨分道揚鑣。國民黨內部「挺柱」派,也對新政綱沒刪去和平協議大感失望。台灣南部孫文學校分部的成立,亦是凝聚這種不滿,成為對這一政綱最具體的反動。
吳敦義和他的班底具體的理念無從得知,新政綱具體的目標顯然是要拿回政權。但縱觀台灣政治和政黨的生態、兩岸的實際,這樣的政綱因為缺少明確的方向感,因此缺少最堅強的凝聚力。短期內也許可提升國民黨選情,但未必能夠達成全面拿回政權的目標。
其一,比「本土化」,國民黨必輸民進黨,短期之內亦無法擺脫民進黨操弄族群的伎倆,背負着所謂「原罪」的命運。
其二,馬英九執政時期,沒在文化教育領域加強「中國認同」,在培養新世代鐵桿選民方面已失去根本優勢。在「去中國化」課綱影響之下成長起來的所謂「天然獨」,擁有投票權之後,對國民黨的不認同無需更多的喚醒。馬英九忽視了這些,沒在民調最高的第一任期完成撥亂反正。
其三,吳敦義「反獨不促統」,缺少理想和方向。其反「台獨」不過是打打嘴仗,不更好地利用「中華民國憲法」這一內守外功的利器,其反「台獨」就沒有力量,成果難以固化。每一次喊出反「台獨」,也只不過從頭上飄過,灑下幾滴口水而已。
總之,「反獨不促統」和「台獨」或是五十步笑百步,在野期間過於強調「一中各表」,勢必導致北京不滿。儘管其仍被視為可被團結的力量,但已不是被主要依靠的力量。一個有歷史責任的政黨,不但應該是非分明,還應該為大眾指引一個永續持久的發展方向。
大陸對新黨主張的高調認同,無疑就是對吳敦義治下的國民黨的間接表態。對「台獨」制衡的力量,大陸恐怕需要更加多元而普遍。國民黨在大陸得到的加持不會比以前更多,是可以預見的了。(作者為大陸資深評論員、台海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