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搭載了多維觸覺傳感器的機械臂可以直接下水抓取物品。\大公報記者毛麗娟攝
2025年全國兩會,「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產業投資人、深圳CFA協會秘書長夏禮燦受訪表示,2023年和2024年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融資總額均超過了50億元(人民幣,下同),到2025年,騰訊領投的智元機器人新一輪融資估值甚至達150億元,說明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及其細分領域備受投資人關注。
夏禮燦分析,當前市場的關注重點仍然集中在泛用型的人形機器人,對特定領域的專用機器人關注度相對較低。然而,未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路徑更可能是先由專精型機器人在特定場景率先落地應用,逐步積累技術和市場經驗,再向更通用的人形機器人演進。短期內,機器人產業的落地將以專精型機器人為主,例如工業協作、物流、家庭服務、醫療手術機器人、特殊場景等;而泛用型人形機器人仍需經歷技術突破和市場驗證,再迎來大規模普及。
就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來說,夏禮燦認為,能夠率先在高危險指數、高難度場景下實現機器人替代人的企業將大有機會。就機器人的細分領域來說,他看好有國產替代前景的核心零部件的攻關,包括絲槓、減速器、傳感器等細分方向,如行星滾柱絲槓國產化率不足5%,諧波減速器國產化率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