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大特色牛肉湯粉 大公報記者周怡攝
於加拿大成長,近年回流香港的「竹升仔」譚祖明(Kevin)與陳炫希(Michael),自小便喜歡吃越南湯粉,因為這份情意結,他倆籌備一年幾,打本在銅鑼灣開設他們自己的第一間越南餐廳「fûhn」。餐廳名字「fûhn」由Michael構思而來,是因查看字典越南粉「pho」的讀音正是「fuh」,加上「n」之後,英文讀「fun」,中文亦可讀成「粉」,一個單詞多重含義,一份越南粉其實也可以有多種吃法。
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周怡
他們還在店名右方,打趣地標註着:「It's『fuh』,not『pho』!」而名字中的「û」上的符號「ʌ」並不是什麼音標或者語言符號,仔細看來,其實是為了表現在越南文化中,具有象徵意義的竹帽子。
奧地利「活水」湯底
Kevin與Michael首先介紹的,竟然是「fûhn」熬湯的水,而不是餐廳主打菜式。一瓶來自奧地利的天然礦泉水,售價188元,且因一年產量得十萬支左右,餐廳每年都要「撲水」。
許冠傑經典歌詞:「成日要錢多,乾水乜都喎……」(水,粵語中又指錢,乾水亦指沒錢)。位於銅鑼灣the L.Square的北美風格越南粉餐廳「fûhn」,投資近五百萬元,他們不會「乾水」喎!他們「撲水」,只為了令湯底鮮甜而不油膩。創辦人Kevin及拍檔Michael解釋,他們採用來自奧地利的活水科技熬湯,開店前曾到越南胡志明市狂吃越南粉,在港亦吃個不停,發覺「湯底很重要。」Kevin笑說:「由一年前構思到現在,我估計吃了過千碗越南粉。」他們是要集各家越南粉味道之所長,研製自家味道的湯底。「一粒糖亦會影響湯底的味道。」
從小在加拿大長大,Michael和Kevin認為,越南南部菜餚在歷史上受到中國南方移民和法國殖民者的影響,所以在國外的時候,他們嘗試了很多不同地方和餐廳的越南粉,感覺都有所不同。居於溫哥華的Kevin慣了飲雪山靚水,對水好有要求,他說:「餐廳的水均來自奧地利活水科技系統,經過活水系統和另外三層濾水器處理。基於水質有別,熬出的湯底幼滑之餘味道更濃。」餐廳更特意在卡位和水吧設置自助水龍頭,讓客人多飲水。記者飲下活水口感清新,乾淨,和香港的水是有點兒不同。
Michael說:「一碗湯99%是水,所以湯底的水要用最好。」此時侍應送上一碗為是次採訪炮製的雙加大特色牛肉湯粉。Michael介紹,餐廳用的是泰國金邊粉,曾試過用越南河粉,但不及金邊粉更能吸收湯汁的味道。牛肉湯粉材料有生牛肉、牛坑腩片、手打牛丸、牛筋片、牛腩邊及牛百葉。其中橢圓扁形的手打牛丸是自家製,食落便知不同於街貨的牛丸。
越南粉的多種吃法
試吃雙加大牛肉湯粉,Michael和Kevin均建議先喝湯,湯味入口濃郁而不膩,之後湯加粉一齊吃。他們說桌上的調味品可隨意添加,他們愛加入海鮮醬和辣椒醬,很少港人知道可以這樣吃,港人一般是加入魚露。桌上還有一大束新鮮的各式香草和香葉,包括魚腥草、薄荷葉、九層塔、紫蘇葉、芫荽等等,可以自選伴湯粉而吃。如要講究,其實北美風格之越南粉有三種食法:一是先品嘗湯底,感受其原味和濃度,可按照個人口味加入各種香草和香葉、青檸和辣椒粒調味;二是趁湯還是滾熱時,按個人口味加入芽菜;三是湯粉吃了一半後,可加入海鮮醬和辣椒醬,進一步提升湯底的層次。
有些港人不吃牛肉,是故Michael和Kevin特別研製了雞絲湯粉,其中除了自製的手打雞肉丸,還有手撕雞與鵪鶉蛋。記者嘗了雞絲湯粉,雞湯入口是清一點,但卻多了一層香料的味道。Michael說:「以我吃越南粉的多年經驗,雞絲湯粉就如同白粥,我小時不舒服沒有白粥吃,便吃雞絲湯粉加上香草和香葉就會令腸胃好舒服。我這個『竹升仔』不懂什麼是熱氣,現在才知道有些香草和香葉有下火作用。」
一直嘗盡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越南粉,Kevin走遍加拿大、美國加州、巴黎,阿姆斯特丹、澳洲和胡志明市等地。他與Michael回流香港後,一直尋找如「家」的味道,但都未能如願。經常聚會「吹水」的他們,有次突然想起不如自己開業,學習和研製獨特的越南粉,與客人分享他們記憶中混合了北美風格的越南粉。
「我們炮製的是中西合璧的越南粉,香港有接近二百間越南粉店,我吃過很多間,說句公道話,每間味道都各有所長,但我們還是想把記憶中的味道做一個總結。」他們說二人都很懷舊,由Kevin設計的餐廳也以懷舊為主題,牆身由破舊的橫木砌成,外面還有霓虹燈,天花板也是北美常見的屋頂造型。餐廳提供的飲料,他們同樣花了不少心思,有牛油果奶昔、番茄沙冰等。但為了要配合港人口味,亦有咖啡、奶茶、凍檸茶等供應。
Kevin原本讀天文學,Michael則是學電影出身,卻一起來研製屬於他們北美風味的越南粉。誰說一定要學以致用,膽識和創意精神一樣教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