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各種青銅鼎
說起青銅器,也許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婦好」銅鴞尊……中國的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着中國四千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廣東眾多城市也曾出土青銅器,與那些知名的青銅器相比,嶺南地區的青銅器更加接地氣,尤其是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五百多件青銅器,帶着一股輕巧生動、多變寫實的清新氣息,向我們展示一幅二千多年前嶺南貴族奢華的生活畫卷,當中隱含着當年南越國宴的豐盛鮮美,更讓人大開眼界。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文、圖
一九八三年六月,廣州的一個考古發現震驚了考古界,在地底埋藏了二千一百多年的南越王趙眜之墓被發現,為研究嶺南開發史、廣州城建史、文化交往史等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被列為中國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現。
酒池肉林 宮廷盛宴
南越國是西漢前期嶺南地區的割據政權,傳五世共九十三年。南越王墓是嶺南迄今發現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墓主人等級最高的漢代彩繪石室墓,難得的是它保存完好,不曾受盜墓之擾。該墓共出土一千多件(套)文物,全面、真實展示了二千多年前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
有趣的是,在滿目珍奇的隨葬器物中,還有不少實用性極強的炊煮飲食器具,裏面甚至還殘留着未完全分解的食物。到了陰間也不忘酒池肉林的宮廷盛宴,這些文物的發現,不經意間揭露了趙眜「吃貨」的本質,更詮釋了「食在廣州」的源遠流長。
還記得周星馳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那段「燒雞翼,我鍾意食」的畫面嗎?如果主角換成趙眜,南越王一手拿着烤肉串,一手塗抹醬料,那場面會不會更加搞笑?現代人喜歡在路邊吃燒烤喝啤酒,其實中國古人也對燒烤情有獨鍾,趙眜更是其中佼佼者,直接帶着三件青銅烤爐奔赴西天。
記者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見到了這三件被南越王選中的烤爐,一件出土於西耳室,兩件出土於後藏室,均為方形或長方形,設計精巧實用,四壁都安裝有獸首啣環鋪首,便於用鏈子提起爐子來自由搬運;爐子的底部凹陷,可以放置炭火,上層擺放肉串;爐子的四角微微上翹,防止烤串滑落;每個青銅烤爐都裝置有四足,為了堅固起見,每個爐子的爐沿和底盤之間,還設置有柱子支撐。
趙眜所鍾愛的三件烤爐,外形與當下街邊燒烤所用的爐子相仿,但裝飾華美,尤其是後藏室出土的其中一件方形青銅烤爐,四足為挺立的鴞。鴞,也就是貓頭鷹。資料顯示,後藏室的方形烤爐長和寬均為二十七厘米,高為十一厘米,四隻鴞造型一致,看上去非常生動,均為尖耳朵,大眼睛,尖嘴,像卡通人物一樣可愛。鴞兩爪着地,尾部外翹伸向爐盤底部,脊背部位頂負着沉重的爐盤。爐盤上雕塑的紋飾繁縟華麗,有浪花形羽狀紋、勾連斜線紋、鳥紋和渦形雲紋等,其精美奢華,彰顯著主人身份的尊貴。
後藏室出土的另一件青銅烤爐,呈長方形。讓人佩服的是,它的底部設置有四個帶軸輪的足,有了它,爐子就可以在平地上隨意移動。這個精妙設計,讓它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確保食物在最佳狀態呈上餐桌。
蒸煮煎炸 樣樣俱全
青銅烤爐不但可以烤,還可以完成炮、炙的過程。烤,是把一些體積較小的動物,去毛清洗乾淨後直接燒烤;炮,就是把帶毛的小動物,掏空內臟,填以調料,外面糊泥,再燒烤,如今天眾所周知的「叫化雞」;炙,則是把較大動物的肉切成小塊,用鐵桿串成肉串,放在火上炙烤,然後蘸鹽吃。烤、炮、炙,源於中國古代的這三種不同的烹飪方式,發展到今天,成為我們熟悉並喜愛的燒烤。
從這些精美的青銅烤爐和配備齊全的燒烤工具來看,南越王趙眜對燒烤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不過,趙眜喜歡的不僅僅是燒烤,用於煲湯煮肉的鼎、用於蒸飯的甑、用於煎炸的青銅煎爐,都出現在趙眛的陪葬品中,其精美程度和數量,反映出其生前飲食之講究,極會享受。
記者就在現場看到一個雙層的煎爐,它是一個長方形的雙層銅架,上大、下小,上層四角微微翹起,下盤平直,底部有四個扁足。它的功能跟當下的平底鍋相仿,下層放置炭火加熱後,上層就可以直接煎炸食物了。
趙眜喜歡火氣十足的烹飪,也喜歡清淡的美味。記者眼前的銅釜甑是一件三足炊具,甑底有箅,透氣孔做成圖案形。使用時,釜內裝水,甑內盛食物,三足架下生火,通過水蒸氣的熱度將隔層的食物蒸熟,最大限度保持食物的鮮味。原來,今天流行以健康和原汁原味為賣點的桑拿菜,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南越國的宴會上。
說起嶺南地區的飲食,不得不提老火靚湯,這也是南越王趙眜餐桌上的家常菜,煲湯的正是鼎。「問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陳兵洛陽,向周示威,周王派大夫王孫滿慰勞莊王,莊王問王孫滿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在追溯了九鼎的歷史後,說:「周雖然衰落,當仍是上天授命的國家,鼎是國家的重器,怎可問其輕重?」
周的九鼎,是國家社稷、統治權力的象徵。鼎的地位如此重要,陪葬當然不可少。南越王墓共出土鼎三十六件,分為漢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漢式鼎與越式鼎的區別在於足部是獸足的形狀。在漢鼎的蓋部、腹部近口沿處都可看到「番禺、少內」的銘文,「少內」說明是官職名,秦時設置,掌管財貨,漢朝沿用。可見這件漢式鼎是在番禺專門為主管庫藏的少內官署製作的,它也是廣州城市建設史上的重要物證。不過,鼎對於趙眜來說,其食器功能也許更加重要,這從出土鼎的煙炱痕,以及鼎內裝有的豬、雞、魚骨骼中可見一斑。
講解員告訴記者,從出土的實用炊具可知,在趙眜生活的年代,嶺南地區已經有蒸、煮、煎、炸、烤等各種烹飪方法,可以製作出花樣繁多的各樣美食。
輔助工具 精美繁複
南越王墓不僅出土各種各樣的炊具,與之配套的工具同樣豐富。與三件青銅烤爐放在一起展示的,就是燒烤使用的輔助工具,如出土於後藏室的這兩套鐵鏈,每套兩條,一大一小,鐵鏈分數節,由鐵條擰絞而成,呈相連雙環形扣接。講解員介紹說,用這些鐵鏈分別鈎住烤爐上的鋪首環,就可以把爐子提起來,而不至於燙到手。
要燒烤,自然少不了用來串食物的鐵桿,西漢南越王墓還出土了四組燒烤用的鐵桿。這四組鐵桿與現在我們用的燒烤鐵桿的形狀差不多,每組三至五根,每根為長條形,中段稍粗,兩端尖細,便於串肉和其他食物。鐵桿比烤爐稍長,便於放置其上又不至於滑落,古人的智慧讓人不得不服。
與四組鐵桿同時出土於後藏室的燒烤工具,還有二件鐵叉,一件為兩齒叉,一件為三齒叉,叉後有桿,桿端為圓環。鐵叉的功用和鐵桿一樣,都是用來串燒食物,兩者相比,鐵叉往往用來插燒體積較大的食物。據介紹,這些鐵叉,很可能就用於我們現在喜歡的烤乳豬。
用於烹飪的工具豐富多樣,炮製調料的工具一樣精彩。嶺南潮濕,先民早已懂得用薑來祛濕。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二件銅薑礤。據介紹,它們主要用於磨取薑汁,只見底部有四個小乳釘,用以磨取植物的汁液,且有漏洞設計,方便汁液的收集。這設計,與今天的研磨器具相比也不遜色。
嶺南地區的先民不僅善於烹飪,在保存食物方面也費盡心思。眾所周知,嶺南地區多蟲蟻,為了防止這些小動物「搶食」,先人特意設計了一款專門用於懸掛食物的銅掛鈎,也就是粵語說的「激(氣)死蟻」,使用時注水其中,就可防止螞蟻吃鈎下的食物。
美味珍饈 無不食之
早在二千年前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上餚」的記載,南宋人也誇張描述:粵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這在趙眛的餐單中可以得到印證。南越王墓出土的食材數量眾多,品類豐富,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游的,無所不包。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地處南方的嶺南地區,有着更加豐富的食物資源,其飲食方式也不同於中國北方,顯得更加另類多樣。
在考古進行之時,專家就在發現兩個烤爐的後藏室,看到地面上有很多散落的碎木炭和幾隻暗淡無光的耳螺殼,經過考古發掘,專家在很多陶罐裏發現了大量動物的殘骸,這些動物殘骸多數為海鮮,主要有貝類,如耳螺殼;魚類,如大黃魚;龜鱉類、蝦類等十四種海產品;還有大量牛、羊、豬、雞等禽畜類動物。講解員說,當年這些陪葬的動物都是鮮活的,地面上的耳螺,是從陶罐裏爬出來以後慢慢死去,可見一個「鮮」,始終是嶺南地區飲食追求的精髓。
有家禽,有海產,自然少不了野味,如竹鼠和禾花雀。竹鼠的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據史書記載,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成為帝王階層喜愛的珍饈。此外,在陪葬的一個容器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二百多隻洗淨脫毛的禾花雀,禾花雀可是現代廣東順德最著名的美食,可以用來紅燒,燒烤和煲湯。
粵人愛進補,不得不說的是,兩千多年前的嶺南貴族,他們青睞的補品是被視為「五石之精」的紫水晶、硫黃、雄黃、礜石和綠松石等五種礦物質。這些秦漢人迷戀的不老補藥,在南越王趙眛墓中也有出土,五色藥石應該是趙眛生前很在意的「大補之物」。這些藥石確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則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