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專才掌電影公司才健康/田 力

時間:2017-07-13 03:15:58來源:大公網

  上周談到電影公司多以自己開發的項目去「圈錢」,這方法令到人人以為懂得經營電影,更多人認為自己可以管理電影公司,於是一些電影公司的高層只是業餘電影愛好者。真正懂電影生意的管理人卻愈來愈少,此消彼長,行業處於不健康狀態。

  無論新舊的電影公司都在市場尋找管理人,甚至有高薪挖角的現象。在行業打滾多年的電影人卻能分辨誰勝任、誰是笑話,當然也不便宣諸於口。

  電影最難管理的部分是製作,不是其他電影工種人士可兼顧,而往往電影公司的管理者都不是這方面的專才,常見的方法是高薪簽一些監製和導演,希望他們能生產優質作品。這做法看似合理,電影公司當然是拍電影的,但更重要的是拍一些商業上或藝術上值得拍的電影,若然沒有把握就寧願不拍。過去幾年,有公司就犯了此種錯誤,拍的電影方方面面都不成功,原來管理團隊換了人,成績也由絢爛走向平淡。

  那麼,為何一些有能力的管理人不肯受聘於電影公司,理由之一是,老闆已找了一位不勝任的話事人,優秀電影人就不可能屈居其下;而一些新的大型電影公司要請人,有能力的認為沒有良好的團隊難於運作,所以電影公司難於聘得適合人選。現實的問題是,這些有能力的電影人如何謀生?以前可能是問題,現在這種電影經營模式卻有利於他們。

  找主創人員建立項目再去「圈錢」的方法,間接造成製作管理人的缺乏,因為真材實料的製作管理人本身必是Bankable的製作人。當市場亟需這些人以吸引別的公司「參投」項目,這類精英自然其門如市,片約多如飛絮,應接不暇,而且在人人都搶項目的情況下,這些精英的片酬肯定不低,作為公司管理人的收入未必能滿足他們,而且能全心全意投入項目中,比作為公司代理人的滿足感更高。

  在工作本質方面,這些獨立的製作人是電影公司「追求」的對象,萬事好商量。如作為公司代理人則剛剛相反,要「追求」的對象不止一個,還要承受老闆的壓力,難免疲於奔命。所以出色製作人不作公司管理人的誘因愈來愈大,這些高位唯有找其他人頂替了。

  電影公司找管理人難的問題從來存在,只是於今尤烈而已。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