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味」電影今昔\田力

時間:2017-06-22 03:16:00來源:大公網

  有人指「怎可把香港電影說成一盤生意?」其實香港拍攝電影,從來都是商業行為,沒有電影老闆是為了傳承或慈善而投資電影的,相信將來也沒有,而且不應該有。如果商業上行不通,即是收支不平衡,不理是否有「港味」,也只能偶爾一次,成不了氣候,自然不能持續。

  「港味」並非至尊無上,有大量的「港味」電影是爛片,以有沒有「港味」來判定電影的好壞,非常不恰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嚴浩導演的《似水流年》清新脫俗,沒有太多的「港味」,仍是佳作。王家衛導演的作品與「港味」相去甚遠,卻是極重要的港產電影。

  話說回來,「港味」電影在內地是有市場的,翻拍幾個知名港星八十年代的電影,竟可收十億人民幣票房,就是重要證據。理由是過去在市場未開放時,內地同胞多看港片,就如我們童年時吃的家鄉菜,長大了口味雖有變化,仍懷念兒時食物的味道。所以,有超過一半在內地賣座的合拍電影,其實是十足十「港味」的。即是說,這些電影的題材和風格猶如港產片。其餘的多是題材不「港味」而風格很「港味」,如《中國合夥人》、《智取威虎山》及《湄公河行動》。

  一些「港味」電影是不能進入內地市場,如鬼片、色情片及同性戀電影等,又有一些合拍電影拍的東西不討好,內地、香港都不賣座。因為以上兩種情況,有人認為是「合拍片」對港產電影的「扼殺」。在CEPA之前,港片沒有內地市場,台灣、東南亞市場又全面萎縮,現在有了內地市場,其實是一大轉機;每個市場有其限制,也不能保障每部電影都賣座,「扼殺」無從說起。不要進入內地市場者,可以拍任何味道的電影,但缺少了華語片最大市場,這類電影的成本不能超過千萬。

  八、九十年代是港產片最輝煌的年代,那些年的「港味」電影有不少經典,也有不少劣品。那個年代已經隨風而逝,現時的港片如要回復當年的味道,就算不說是倒退也只能算是懷舊。今日的香港,回歸了二十年,所謂的「港味」是否應有新的含義?雖然不可斷言內地合拍電影的味道才是新的「港味」,至少可說這是時代的產物。與其執著於二、三十年前的「港味」不放,是否不如為現今香港電影的「港味」重新定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