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蕩寇風雲》打造戰神

時間:2017-06-22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蕩寇風雲》以明朝抗擊倭寇為主題

  中國的古裝電影由草創期到現在,拍到戰爭場面,不論背景,往往是刀來劍往,由春秋戰國到清朝,都近乎一樣,落點本錢的,可能會放一兩門大炮,但多數時候,都是把戰爭片拍成了武打片,像胡金銓的名作《忠烈圖》,就是如此。四十年時間過去,同樣是以明代倭寇之患為背景的《蕩寇風雲》,除了當年演倭寇頭目的洪金寶如今演起名將俞大猷,編導也終於試圖把古代戰爭的真實模樣,重現銀幕。\行光

  《蕩寇風雲》的故事從明朝嘉靖三十六年明軍在浙江抗擊倭寇講起,由俞大猷圍攻佔據岑港的倭寇,數月不下,新來的戚繼光以奇兵破敵開始,到數年後,戚繼光以義烏礦工為主訓練成三千新軍,大破數倍於己的敵兵結束。整部電影分為三條線索,一是戚繼光如何改造遇敵即潰的明軍,重新招募,訓練一支能夠以寡擊眾的勁旅;二是戚繼光如何在政爭不斷、腐敗不堪的明代官場中,得到保家衛國的機會;其三就是,懼內的戚繼光和悍妻的相處。

  戰陣逼真

  三條線索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條練兵的過程。戚繼光應是中國歷史上留下兵書最豐富的將領,他的《紀效新書》可說是一本私人的「野戰條令」,把練兵打仗,事無大小都寫了進去。電影的編導有豐富的材料可以使用,而導演陳嘉上可能是香港最熟悉軍事題材的電影人。於是,在《蕩寇風雲》之中,除了可以見到戚家軍的狼筅、虎蹲炮和鴛鴦陣等等兵器陣法,鳥銃、三眼銃等早期火器,更是民軍和倭寇雙方對陣必見的利器。至於選兵、練兵,編導也不吝,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去詳細表現。可以說,今次是少有地在電影中細緻呈現了冷熱兵器交替時期,明軍的軍事組織和作戰模式。

  只是,當年戚家軍和倭寇的戰鬥發生在東南沿海,往往是在窄路、山徑等受限制的環境之下作戰,電影在忠於史實的同時,就很難在銀幕上把這些戰鬥場面拍得好看,大隊人馬往往是以一字長蛇陣交戰,顯得相當混亂。再者,群眾演員水準參差,結果拍練兵場面可以似模似樣,但一上到戰場,戚家軍的兵卒和那些腐敗的衛所兵,其實分別不大,甚至相當一部分的倭寇,也是一樣的無精打采(當然這些人可以理解為被脅從的漢人)。至於因為由幾位武打明星主演,最後的交鋒變成了大將間的個人決鬥私了,在電影的邏輯之下,倒是可以理解的。

  相比起來,電影的另外兩條線索就處理得比較草率,不論是戚繼光和上級的來往,還是他和強悍的元配之間的夫妻日常事,都拍得尷尷尬尬。這點首先和扮演戚繼光的趙文卓有關,雖是身手了得的動作演員,他還是缺了一份大將之風,演起統率千軍萬馬的大將軍,說服力稍嫌不足。面對同僚或妻子的文場戲,他更顯得表情呆板,就像是完全入不了戲,大大影響了電影的可觀性。而因為篇幅所限,這些線索也沒有完全張開,對沒有相關背景知識的觀眾而言,容易看得一頭霧水。

  倭寇升格

  有趣的是,相比起男女主角的不入戲,演倭寇的幾位日本演員,反而演得十分投入。《蕩寇風雲》基本上點出了所謂的倭寇除了日本人,更大比例上是東南沿海因為政府海禁而生活無着的漢人。除了打家劫舍的海盜行為,他們更多是幹走私貿易。這部電影基本上沒有漢人倭寇的戲分,而是把倭寇中的日本人分為浪人海盜和正規的武士,正規的武士是來自松蒲藩。這樣,就把這場戰爭加添了國與國之間對抗的味道,比起歷史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早了三四十年。

  這部電影關於戚繼光和明軍的情節,都有歷史記載作支撐,但關於日本倭寇的部分,則顯得比較似演義。首先是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的高潮,國內各大勢力征伐不斷,位於九州平戶島的松蒲藩會否花大力氣(進兵二萬)到中國作軍事冒險,而不顧國內其他勢力的威脅?只能說是劇情需要。說到底,豐臣秀吉是在統一了日本全國後,才敢打朝鮮和中國的主意。另外,當時的武士恐怕很少講究所謂的武士道(明治維新後才有武士道這個說法),所謂浪人和武士的分別也不大,當時日本處於一個人人可憑戰功上位,臣下反叛君上不斷發生的下剋上時代。電影中的日本武士間的關係,是理想化了。當然,倉田保昭扮演深謀遠慮的日本老狐狸,是為了襯托主角而存在,否則,只是打倒一群蠻勇的海盜,也稱不上「戰神」(本片的英文戲名是《God of War》)。

  說起來,松蒲藩當時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地方政權,只是介乎地方豪族與海賊的勢力,要到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它才升格成為平戶藩。當地一直是日本對中國貿易/走私的窗口,也是一眾中國海盜/海商落腳的據點,趙文卓扮演過的另一位民族英雄——鄭成功,正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中日混血兒。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