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我國打造智能化超級漁場

時間:2017-06-16 03:16:11來源:大公網

  海,對古時的中國而言,「深」不可測,但明朝鄭和下西洋,讓更多的中國人打開大陸以外的奧秘,雖不是對海洋展開科學研究,但僅僅是造船技術,亦使當今學者深為驚嘆。筆者日後會再淺談造船的故事,現在先講講我國在2017年6月創造的一件與海洋有關的大事——世界最大的深海養殖場交付挪威。

  交付挪威 價值1.52億

  水產養殖場,顧名思義即是圈養魚類,香港亦有水產養殖,包括海魚養殖、塘魚養殖及蠔隻養殖。2016年,水產養殖業的產量達3703公噸,價值約1.52億元,佔漁業總生產量的3%,及總生產值的6%。但香港的海魚養殖通常在不當風的沿岸地區進行,你未必想到養殖場可以不靠近岸邊,甚至可以進行深海養殖。

  我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簡稱超級漁場)已交付挪威。超級漁場,容量逾25萬立方米(相當於200個標準游泳池),高69米(相當於23層樓),總裝量達7700噸,抗12級颱風,配備有各類傳感器兩萬餘個。超級漁場除體積、高度之最外,更重要是具備智能化技術,可實現全自動監測、餵養、清潔等工作,亦實現了很多行業從未有過的海洋工程設計,如配備了一扇用於清潔漁網、驅趕魚群的360度全向旋轉門。據設計方案為七名員工實現一次養魚150萬條。

  超級漁場到深海後,會以半潛浮的狀態,「漂」在海面上。該養殖場分三個部分,最下面是六個置邊水桶加中心浮筒組成的浮筒群,中間是養殖的框架結構,上面的白色建築物是其上層建築。最下面的浮筒提供浮力,整座養殖場可以在8.8米到43米的吃水範圍內,自由地調整浮態。而養殖150萬條深海魚,自然防禦能力要超強,其所用的外圍漁網為特製的,兩層漁網型結構甚能抵禦鯊魚的撞擊,漁網裏的骨材,能夠提供10噸的預張解力,從而使它繃緊,能承受更大的衝擊力。

  兩萬傳感器降低人工成本

  兩萬個傳感器使超級漁場「智能化」,該養殖場主體為鋼結構,但智能技術降低人工成本,僅七名員工足以完成飼料收集儲存、飼料投放、魚群的清潔捕捉、死魚的收集、魚群監控,水質檢測,水溫檢測等所有工作。

  挪威漁業高級科學顧問索玟.範.尼斯博士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高科技遠洋農業是一個新方向,這款裝備的目的是要探索是否可以進行環保漁業養殖。超級漁場融合了世界最先進養殖技術、環保理念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能力,這款裝備也是該領域在世界範圍內的首例項目,其建造在整個業界被認為具有極大挑戰。該裝備由挪威完成初始設計、中國中船重工武船海工研究院進行工程設計和建造。

  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王宇博士亦稱,它是全新的設計,沒有先例可循,基本上是面臨一個邊設計、邊製造、邊修改的過程。他說,傳統而言,北歐或東歐製造力很強,不過近幾年我國學習歐美的先進技術,趕超日韓,已經具備跟世界一流船廠和海洋工程設備製造商的競爭力,能夠在這種高端的、首次建造的海洋工程訂單的機會中脫穎而出。

  中船重工武船集團副總工程師嚴俊表示,海洋工程式的網架複式結構的技術,目前是獨一無二的,而超級漁場在世界範圍內唯一有這方面技術的需求。他說,中國造船業正在通過技術轉化,完成剩餘產能的利用,打造出像「超級漁場」這樣的新裝備,不斷挑戰世界高標準製造的中國製造,逐漸獲得世界的認同。

  撰文:楊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