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在2009年12月18日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為確保香港教育課程與時並進,教育局正式公布《中學教育課程指引》擬定稿,主要更新重點包括加強德育及公民教育與基本法教育等價值觀教育,當中建議學校在現有的初中中史科、生活與社會科、歷史科及地理科中,涵蓋共51小時基本法教育。福建中學(小西灣)李偉雄老師歡迎有關建議,他表示學校早在三年前已在初中通識教育科中加入15小時的基本法教育,相信建議對於課時安排的影響不大。為了加強學生學習基本法的興趣及提升學與教成效,福中主辦了一次認識學習基本法考察活動,對象是中四的學生。
1、在砵典乍街、域多利皇后街學鴉片戰爭
考察的起點是中環的砵典乍街和域多利皇后街,李老師在此教授鴉片戰爭史,並講出香港成為「殖民地」的過程。1840年,清廷與英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砵甸乍在1841年8月抵華,先後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和寧波等地,清軍大敗。及後,英軍在砵甸乍指揮下進犯長江口,1842年8月兵臨南京城下。由於道光帝同意議和,清方代表遂與砵甸乍在南京議約,及後在1842年8月29日在英艦上簽訂《南京條約》,正式結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條約規定,清廷須割讓香港島,香港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2、在前中區警署認識司法權
沿中區電梯上行,到達了香港最高的司法機關舊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和舊域多利監獄組成的建築群。在二戰前,舊中區警署用作警察總部,負責香港的執法工作。總部大樓昔日設有多間警務人員辦公室及房間,面向荷李活道的正面外牆華麗壯觀,引人注目。遊廊以兩層樓高的多立克式圓柱支撐,建築裝飾象徵着警察總部的權威。早於1847年,前中央裁判司署已建有一所較小的裁判司署。此裁判司署於1912年拆卸,並於原址興建現有建築物。新的中央裁判司署於1914年落成,署內法庭則於1915年4月啟用。中央裁判司署於1979年關閉。其後,建築物曾先後用作高等法院附屬建築,以及入境事務處和警務人員組織的辦事處。
由伊利近街往西行,一直走到前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現時會所服務有「必愛之家宿舍」、「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及以康體服務為主導的青少年服務。建築物於1981年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09年12月18日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橫過了磅巷,是廣福義祠,是香港一間供奉亡魂的廟宇。廣福義祠由香港島的坊眾殷商於1856年集資興建,本來是香港華人供奉祖先的祠堂,並為無法運回故鄉安葬的先人設置靈位供奉。祠內正殿主祀地藏王,使亡魂得以安息,亦供奉濟公活佛。廣福義祠早期經營不善,環境擠迫,這引起了香港華人對醫療設施缺乏的關注,催生東華醫院的成立。1872年東華醫院成立,除了另闢地方作為患病華人的收容所,也將廣福義祠收歸旗下管理。
這次走訪中環的考察活動不單是一次單純的歷史考察,在過程中加入了學習基本法的條文。李偉雄認為,學生「走出課室」學基本法,學得有趣,又學得投入,他們在中環上了一堂有趣的基本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