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憑試通識科考試剛過,相信不少中四和中五同學都關心最新出題趨勢的變化,所以本文會以通識科卷二為例,談談當中的提問模式,供同學參考。由於卷二設有三條題目供同學選答,所以理解卷二設題的模式,有助挑選適合自己的題目,既可節省選題和審題時間,也是爭取高分的鑰匙之一。
就新一屆考卷的提問模式與過去兩屆相同,都是每一題的第一個分題考問「分析+推論」的題目,要求考生就一些議題或現象加以客觀分析,或解說其中的原因,或分析當中的影響,或辨識不同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當中的考問模式或方向較為多元化,不一而足,但相同之處是要求考生作客觀分析,不必建構個人立場,更不須作批判性的辯駁。
反之,卷二第二個分題考問「評論+暗比題」的題目,要求考生就一些議題或現象申述個人意見,或評論政策的得失,或比較判斷不同現象的原因,或衡量討論政策或現象帶來正面和負面影響,相同之處是要求考生必須表達個人立場,就自身觀點提出論證,並從多角度考量不同的理據,作出個人判斷。
考評局卷二的設題模式在「補底」和「拔尖」中作出了理想的平衡,能力稍遜的學生,在第一分題也有一定的發揮空間,可以按題目提供的資料簡單作答,取得一定分數,而能力較高的同學在難度較大的第二分題可多加發揮。此外,現行的設題模式也兼顧「考核公平性」和「題目多元化」的矛盾。
由於課程文件和新高中推行的背景有「照顧差異」的要求,故題目理應多元化,令不同性向和能力的考生各取所需,但卷二設有選答,多元化題目可能使不同題目之間的難易程度擴大,影響「考核公平性」,故現行設題模式可說是做到中庸之道,是值得支持的做法。同學們明白這個背景,選題時應可節省一些時間,備試時也應兼顧不同題型。
當然,卷二的出題模式並非無懈可擊,現時為增加題目的難度,每每會加入限制作答方向的修飾語,如題1b的「在全球化的經濟下」。這做法的好處是更能準確和客觀地分辨考生表現,忽略修飾語者得分較低,反之易得高分,但題目限制太多又會扼殺學子思考空間,評分重點也會偏向切題和寫作技巧而非學問修養,重視思維的準確性而非全面性和靈活性。這個兩難式的問題應如何處理,實有待進一步深思。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