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影人的「黃金時代」/田 力

時間:2017-04-06 03:16:04來源:大公網

  早前跟雜誌編輯喝茶,她說我提出的「新新浪潮」真的出現了,因為去年有二十六個新導演(根據香港電影金像獎統計)。這不是我眼光獨到,而是因為多年來的研究和觀察,現時的新導演比以往多,跟科技進步與社會富裕不無關係。香港的電影人已進入了「黃金時代」,即是說,資深電影人有很好的發展空間,新晉的電影人亦較易投入工業;香港的電影公司卻分享不了這個「黃金時代」,這點跟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黃金時代」截然不同。

  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電影業蓬勃,東南亞、台灣以至世界各地的華人區,都是香港電影的市場。香港年產二百多部電影,大公司請大導演拍戲,獨立製片的中小型製作亦其門如市,電影公司及電影人都身處「黃金時代」。現時的形勢改變很大,以華語片市場來說,世界所有的其他地區加起來難與內地市場比較。一部華語娛樂片的收入最少有六成以上來自內地,在內地市場不賣座的電影就注定虧本。香港電影公司要進入內地市場,就必須拍內地與香港合拍電影,必須跟內地的公司合作,無論發行或宣傳多由中方公司主導。最大市場的主導者具最大的實力,香港公司因此處於弱勢,但香港的電影人卻多了選擇,進入了「黃金時代」。

  新一代電影人的「黃金時代」的表徵,就是大量新導演的湧現,理由卻不一而足。這一代要拍生動影像的作品,跟八十年代可謂有天淵之別。當年只有超八米釐或超十六米釐的攝影機,早期連錄像機都不普及,價錢亦高昂。當年外國的電影系學生畢業時是一班拍一部短片,現在是每人一部。當中的分別在於科技的進步,就算智能手機都可以拍電影。科技的影響不止於此,可能更重要的是,幾乎任何影視作品都唾手可得,不像過往難得見到一些年代久遠或不流行的佳作。

  除了拍攝設備便宜和資料易得外,香港現有的電影課程也不少,由業餘興趣班到副學士,以至學士及碩士電影課程,多不勝數,不像八十年代要飄洋過海才能學得電影知識。還有一點是得利於社會的富裕,現時有不少家庭沒有要求年輕人掙錢養家,而且多會鼓勵年輕人追求理想,跟八十年代大多數年輕人要負起「家庭責任」的氛圍不同。「鮮浪潮」和「微電影」比賽以至「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等活動,亦是新電影人的搖籃。以上種種的理由,也建構了電影生力軍的「黃金時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