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頤和園寶雲閣歷史流傳

時間:2017-03-01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圖:恢復原整的寶雲閣

  頤和園的寶雲閣是一座精緻的銅殿建築,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萬壽山佛香閣西側五方閣建築群的中央,是清代帝后誦經拜佛的場所。這座用全銅打造的獨特宮殿,幾經歷史戰亂和頤和園的興衰輪迴,完整保存至今。它,傳承了中國同類建築最經典的歷史文化和最精緻的鑄造工藝,成為一個歷史時期的建築代表,被載入中國和世界建築史冊。

  翟小菊

  用銅鑄造宮殿,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類型。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銅殿大多出現在元明清三代,現存可見最早的是建於元大德十一年(一三○七年)的武當山小銅殿,而最晚的一座就是末代皇朝建造的頤和園寶雲閣。與其他建築不同的是,寶雲閣內鐫刻着銘文「乾隆二十年歲次乙亥夏六月」,即寶雲閣建成的年代。銘文中還有「奉旨開列督理萬壽山銅殿工程大臣官員」十六人,位列一二的是太子少保、戶部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海望和工部左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三和。如此高規格的監工管理班子,說明了此項工程的重要程度。

  清代皇家僅存銅殿

  因為乾隆皇帝喜愛寶雲閣,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在熱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珠源寺裏克隆了一座銅殿名宗鏡閣。宗鏡閣與寶雲閣的樣式完全一樣,甚至重量都相一致,只可惜這座銅殿一九四四年被日本鬼子拆除造了軍火,所以寶雲閣又是清代皇家園林中僅存的一座銅殿。

  寶雲閣銅殿高七點五五米,重二○七噸,是中國目前尚存的工藝中最精巧、體量巨大的鑄銅建築之一。它的樑、柱、枋、椽、瓦、斗拱及九龍匾額都是用銅鑄造的,而建築的式樣、比例、尺度與木結構的殿宇完全一樣。各個鑄件之間嚴絲合縫,渾然天成。閣的平面呈四方形,重簷歇山式屋頂,正脊上立佛塔形寶頂,飛簷裝飾龍鳳、海馬、仙人等造型,閣下用雕刻着花飾和夔龍的漢白玉勾欄式須彌座承托,殿內藻井天花,青色和紫色大理石八卦錦地面,雕花漢白玉鼓鏡柱頂石,銅質坎牆,內外均雕有寶相花圖案。銅殿裝修菱花隔扇門窗,南側外簷懸掛銅匾「寶雲閣」,下層懸掛木匾「大光明藏」,銅對聯「慧日楊輝千界曉,慈雲垂潤萬方春」,整座殿宇呈蟹青冷古銅色,極為精美壯觀。

  寶雲閣建造在皇家園林裏,是為了顯示皇權的高貴和尊嚴。銅殿坐落在萬壽山上,坐擁西山、玉泉山群峰,俯瞰昆明湖及北京都城,萬壽山上金燦燦的宮殿群與如波濤起伏的峰巒疊嶂交相輝映,不僅達到了統治者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目的,也達到了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極大地渲染出神權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

  傳統鑄造工藝珍品

  鑄造宏麗奇特的銅殿,是中國古代失蠟熔模(簡稱失蠟法,明清時稱撥蠟法)鑄造史上的突出成就。中國的失蠟熔模鑄造工藝歷史悠久,據考證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鑄造工藝用蠟製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為整體鑄型。加熱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範,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得到成型鑄件。鑄造工藝看似簡單實際上要經過造芯、製模、造型、出蠟、焙燒、澆注以及對毛胚的清理、加工等多道複雜工序。唐宋以後,失蠟熔模鑄造方法有了較大的發展,成為通常應用的一種鑄造技術。元代設立了失蠟局,專管失蠟鑄造。清朝,內務府造辦處設有專職的失蠟工匠,失蠟鑄造工藝日益發展,傳承至今。

  清代《萬壽山工程則例》中記錄了頤和園銅殿寶雲閣建造過程中:撥蠟法鑄造、雕琢、銼鑿、打磨、拋光及燒製顏色的用料、用工,對各工序用工多少記載詳細,包括對現已失傳的「燒蟹青銅古色」法的原料的詳細記載,證實寶雲閣銅殿的構件及精細的花紋圖案是採用失蠟法鑄造的,它是這一傳統鑄造工藝歷史流傳過程中的實物珍品。因為鑄造如此巨大的銅殿並不容易,施工時要由工匠們分別將銅鑄成各種大小尺寸的構件,然後再將各種構件連鑄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銅殿。這不僅需要設計的結構嚴謹,還需要各個工種的緊密配合。寶雲閣的設計是清代著名的建築世家樣式雷,而施工卻是許多平凡的工匠。雖然建築為分體鑄造,卻連接精密,毫無鑄鑿之痕。銅殿不僅形態高貴、華麗,更突出了清代建築的高大外形和精巧的細部結構,顯示出十八世紀中葉中國鑄造工藝的最好水準。是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之中的稀世珍品。

  按照清宮檔案記載:鑄造寶雲閣銅殿共用銀六萬五千六百六十三兩九錢六厘,用銅四十一萬四千斤。鑄造完成後,僅雕鑿打磨下的銅屑就達五千斤。為銘記這一偉大工程,在寶雲閣銅殿南坎牆的內側,刻有參加這項工程的工匠們的姓名,其中有鑄匠、鑿匠、撥蠟匠、鏇匠、銼匠等共四十人,這是在中國皇家園林建築中唯一留下工匠姓名的記載,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遺失窗扇海外回歸

  中國古代,一向把銅比作金,司馬遷《史記》中就把秦始皇在咸陽用銅鑄的十二個銅人稱「金人十二」,故銅殿亦有「金殿」之說。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當他們舉着火把焚燒園林時,把銅殿作為金殿搶劫,殿內原擺放的佛像,祈拜用具和珍貴的文物除大件不易搬走外,大部分被掠奪和毀壞。此後,寶雲閣又經歷了八國聯軍和日本侵略軍掠奪,抗日戰爭勝利時,寶雲閣僅存殿架和一個日本投降時運回的銅供桌。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寶雲閣因為沒有窗扇一直被稱為銅亭。筆者曾參加過頤和園的建築普查,寶雲閣完好無損時應有十二個門扇、二十個窗扇,七十頁格扇心。從歷史遺存影像上看,一八六○年和一九○○年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焚掠並未使銅鑄的寶雲閣建築受到破壞。而到了清末,頤和園的主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後,大清王朝岌岌可危,末代皇太后隆裕封閉了頤和園的殿宇陳設,下令不再遊幸頤和園。此後,這座皇家園林疏於管理,偷盜不斷發生,寶雲閣的窗扇丟失了許多。

  民國二十九年一月十三日,管理頤和園事務所呈報給北京特別市公署一份文檔稱:頤和園的保管主任呂慶鈞接到稽查員孟文海報告說:勤務文順在寶雲閣院內掃除,見寶雲閣東邊銅格扇心又缺少了一份,計內外兩頁,當即協同孟稽查員前往檢查,並派出各勤務四處尋找訪查,仍無蹤影。據查寶雲閣原有銅格扇均係浮按,身量甚輕,易於移動。又值此處為開放式遊覽區,遊人情況複雜,此項體量較輕易於搬動的銅格扇心,如果仍照舊按放,很難保管。於是頤和園的管理部門做了三項決定:一、丟失的兩頁隔扇心責令園警從嚴稽查待有結果再行呈報;二、將直接負責看守的勤務文順斥革取保候傳;三、將寶雲閣所有現存格扇心三十九頁全行拆下存放庫內,以便保管。行文後面附有寶雲閣格扇心的照片及尺寸。但是,這些拆下的隔扇心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

  一九四九年接管頤和園時,此項拆下的銅窗扇未入移交清冊,存放於園內西十三間庫房,被壓在堆積甚高的殘損硬木傢具之下。直到一九七五年,法國巴黎法王德古玩店致函故宮博物院稱有清宮的銅窗扇高價求售。故宮將信函轉到頤和園。一九八三年法國駐華大使夫人受巴黎友人之託,來頤和園查對銅窗尺寸,筆者當時在頤和園文物組工作,跟隨一起去寶雲閣進行了丈量比對,確定法國人求售的銅窗扇就是頤和園寶雲閣丟失的。

  一九八七年美國人艾維生為舉辦頤和園的展覽來園聯繫,並提出願為找回應屬頤和園的銅窗而出力。一九九二年美國一家經營國際展覽公司的美國人鮑威廉聞知此事,去法國找到收藏銅窗的「巴黎巴雷爾畫廊」古玩店主人雅克.巴雷爾夫人協商,由她提出三件證明:一、一九一二年由中國上海海關同意銅窗十扇海運出口收取費用的帳單。二、由法國古董商聯合會第十六屆國際展覽會接待委員會和法國古董鑒賞專家出具的鑒定書:「十塊青銅鏤空版是北京頤和園銅殿上的鏤空版,是乾隆皇帝建造的。」三、一九一一年一個法國人給另一個法國人的信件,信中述有法國人在上海購得銅窗十扇,曾因是頤和園之物,擬請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出資購買運回北京。

  一九九三年,與中國有長期交往和友好的美國史帶基金會在其董事長莫里斯.格林伯格的領導下,出資五十一萬五千美元購回十扇銅窗,無償贈還中國,當年七月在巴黎交給中國駐法大使館後運回北京,時任頤和園園長的王仁凱在頤和園進行了接收。運回的銅窗上有格扇心二十頁,頤和園庫存有三十九頁,尚缺少十一頁,由頤和園將其補齊。

  這樣,丟失近百年的十八世紀的珍貴文物終於又安裝在原來的位置上,重現出這座精美銅殿的完整形象。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銅鑄的寶雲閣像一顆光耀絢麗的明珠,雖經歷了二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滄桑變化,卻依然以它那古樸莊重的美麗姿色,玲瓏俊秀的高雅氣質矗立在朝霞與暮靄之中。

  (作者為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研究員、頤和園學會秘書長,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