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大年初六,祝各位讀者身體健康,心想事成。今年賀歲電影票房大收,周星馳、徐克的《西遊2》氣勢更超《美人魚》,是否能破紀錄,很快就知曉。雖然去年電影票房上升速度放緩,但對前景看好的評論仍佔大多數,若以投資者的熱衷程度計算,更是前所未有。但部分新的電影投資者對電影人來說,帶來的困擾比機會多。
上星期,香港有一家完全與電影無關的上市公司宣布,斥資二千多萬元投入一部港產電影,理由是:「眼見中國娛樂行業近年風生水起,認為這行業有可為,於是成立媒體及娛樂部門參與其中」。
這種做法在業內稱為「參投」(參與投資),「參投」的公司如不是電影公司則最吃虧,因為宣傳、發行方面都不能參與,與silent partner沒分別。電影賺錢的話,這種公司賺最少,虧本的話就是最多。很明顯,這家公司入股電影有兩個可能的目的,一是藉此摸索這行業以謀發展,二是求出名,所以心甘情願「交學費」。這一類投資公司比較「舊式」,新的投資公司比他們了解電影業,明白「主投」(有主控權)更重要。
有經驗和歷史的電影公司投資的電影項目,多為「主投」角色,發行、宣傳工作由他們主導,盡享「主投」之利。一些新的公司也明白這個道理,但因為未有製作、發行的經驗,很難成為「主投」公司,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自主開發項目,I.P(版權)執在手中,自然主控那個電影項目。
不是電影專業,要開發電影項目就必須找電影人協助。於是,不少基金公司先自行買了一些I.P或找人寫了些劇本後,就邀請電影人來幫手開發。一些同業都有同樣遭遇,看到這些公司的I.P和劇本後,發覺那些I.P原來不值得購買,而劇本亦非專業人士執筆。更甚的是,這些公司的要員還會「指導」電影人如何去開發項目,結果當然是沒法合作。
這批新的電影投資人,是看到了主導項目的重要性,但想一步登天,沒有循序漸進、慢慢學習,把資深電影人嚇怕了。所以,現時一些知名製作人都要求先看劇本才談合作,免得浪費時間、精力於門外漢扮演的「專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