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歷史,《史記》這部作品一定要提一提。這部獲大文豪魯迅推崇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書,最開始的時候不叫《史記》,叫做《太史公書》,就因為它的作者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太史令。那麼如果問到司馬遷為什麼寫《史記》,應該怎麼回答呢?
首先,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肯定不是單一的,而是要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回答,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受父遺命、承繼前賢、個人際遇和史家責任。
若同學只寫出一個或部分原因,那麼答案便不會完整,分數自然就極低。
如果只用這區區十六個字來回答這一道題,未免太過於籠統,10分的題目連一半分數都未必拿得到。
因為嚴重欠缺了資料的運用和史實的論證,這樣的答案就顯得沒有說服力。
要獲得稍微理想一些的分數,就要用事實證據來論證以上四個方面,對高度概括的事件加以說明。
在這一題中,以「受父遺命」為例,同學需要說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本身就非常看重歷史的記錄和傳承,但他未能完成宏願便去世,臨死前將太史令的職位和寫史的重任交予司馬遷。
這樣進一步的解釋,能體現出同學確實對「受父遺命」的含義有所了解,也能體現出父親的遺願是促使司馬遷撰寫《史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的答題方式雖然已具備了說服力,但還不是最好,因為對史料的運用比較粗略,稍顯不足。若能更加準確地運用史實就可以獲得更理想的分數。比如說,當同學闡述司馬遷「個人際遇」這一原因時,如何具體地說明司馬遷並未因遭受腐刑而一蹶不振呢?
同學可以列舉一些案例來形容司馬遷如何以古代聖賢的勵志故事來勉勵自己,如周文王被囚而創八卦、孔子被困於陳蔡而撰《春秋》、屈原被流放而著《離騷》等等。同樣的,在回答「繼承前賢」這個因素時,可以用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的話來證明他確實「有意繼承周公、孔子、孟子的道統,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乎《詩》、《書》、《禮》、《樂》之意,以此撰寫《史記》」。
有了相對充實的立論,同學給出的答案就有望達到九分甚至滿分了。
(司馬遷寫《史記》的原因,可瀏覽勵進教育中心「中史試題解碼」網站:https://endeavour.org.hk/index.php/top/history)
撰文:董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