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星期六,有幸參與「一帶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發展國際聯盟主辦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研討會,一路下來,啟發不小。一言蔽之─如要重振國民教育,應該把教育的主題調整到科普和STEM教育方面上來。傳統而言,國民教育的重點往往設置在歷史文化方面,科普的內容微乎其微。但經過參與這次的研討會,以及之前的若干思考,可以非常堅定地提出,國民教育的方向應該作大的調整了,從傳統調整到當代,從歷史文化教育調整到科學技術普及。
「一帶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發展國際聯盟,是一個得到中國科技部、中國科學院支持,由中國科學教育促進會倡議成立,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中小學校、政府部門、國際性公益組織、教育企業以及媒體組成的國際性公益組織,致力於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少年在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經濟等領域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增進各國青少年間的理解與信任。該聯盟總部設在北京,並在「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設立代表處。未來五年,聯盟將吸收沿線國家的近萬所大中小會員學校加入。簡單說一句!以科普教育為主題,推廣內地、港澳台和海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校青少年學生之間的交流。再簡單點,科普教育國際化。上述研討會就是來香港進行推廣工作的一個前置活動。
所謂一言驚醒夢中人,為什麼國民教育就不能與科普教育結合起來呢?且莫說現在香港教育界正在推廣STEM教育,就算從國民教育的角度來看,筆者一直認為,認識當代中國的重要性不亞於認識古典中國。當代中國經過五十年代的大學改造和基礎教育普及化、掃盲化之後,在教育的內涵中已經滲入了比重非常高的科學技術教育的元素,這使得當代中國教育與古典中國教育產生了質的分別。眾所周知,古典中國教育是以道德知識為核心甚至唯一的教育內容,幾乎不存在任何理工學科的成分。就算到了清朝末年,雖然在千年科舉考試制度中首次引入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的理工學科內容,但全國的教育投入並未隨之跟得上。到了民國時代,雖然從北洋政府到國民政府,都嘗試大力推廣現代理工教育,但是因為政治未能統一以及戰亂頻繁等各種原因,理工科的教育乃至所有現代化學科課程的教育,一來無法實施普及化,二來理工科教育可以說未成體系。沒有體系化的理工科教育,自然也沒有體系化的現代工業。
1949年之後的新中國,儘管在教育方面存在過這樣那樣的缺失和走歪路,但是,從建立普及化、體系化的現代化教育和理工科教育,到建立與之對應的體系化的工業經濟和研究體制,這一點是晚清洋務運動和民國所謂「黃金時代」(1920-30年代)的努力完全不能比擬的。所以當我們要認識中國國情時,當代中國的重要性不亞於古典中國,當代中國體系化、普及化的理工科教育、研究和工業,更加是重中之重,不可忽略。
香港學生乃至普通市民,對中國當代科學技術的理解,很有可能只停留在兩個極端:一端是兩彈一星,另一端則是珠三角的山寨廠!中間到底存在什麼傳統科技、高新科技呢?箇中的變遷、發展和成果,恐怕一無所知!所以才造成了仍然覺得中國科技工業落後的認知滯後。對當代中國發展的認識落後於實際狀況了,輕蔑之情自然容易滋生。如何重振香港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僅在於為古典中國招魂,更在於為當代中國的發展了解認識、驚呼喝彩,乃至最後親身參與其中,為國家的發展也為自己的進步找到實質的出路。科普教育、STEM教育及交流活動,必定應該成為未來國民教育的重點內容。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