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23日圓滿閉幕。 大公網記者沈世玄 攝
大公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李柏濤)在北京進行的一場文化論壇上,有大陸學者指出,站在大陸立場觀察,民進黨蔡政府一系列做法,在某種程度上講,會導致台灣社會和民眾對既有「中國概念」的國家認同,產生改變。因此這種非「躍進式而是「切香腸式」的方式,也屬於「文化台獨」。
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23日進入第二天,在上午的分論壇小組討論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所長、副主任謝郁表示,兩岸民意的對抗,特別是網絡上兩岸青年民意對撞的升級,對兩岸關係長期發展,並非是正能量。
「現在問題已經非常嚴重。」謝郁說,從帝吧遠征事件,到後來的陸客火燒車事件,可以看到大陸年輕人在網上的群情激奮,甚至喊出了「留島不留人,留下▉周傑倫/周杰倫▉。」當大陸「天然統」與台灣「天然獨」兩列火車對撞時,很難想像未來兩岸關係會變成什麼樣。
她指出,以目前島內新政治生態,台當局的政策走向所激化的大陸民意,對大陸決策層的壓力可想而知。
對於島內統獨民意及認同走向,謝郁認為呈現了四大趨勢,包括統降「獨」升,「獨」大於統,不統的民意穩定過半;國族認同持續異化,中國人認同下降,台灣人認同過半;對兩岸定位認知趨向「兩岸兩國」;青年世代趨「獨」化;
此外從島內民調發現,在台灣民眾的統獨光譜中,有一半人支持「永遠維持現狀」。謝郁指,其實這部分人等同於是希望「不統一」的現狀永久化。她認為,這從大陸推進兩岸統一的進程來看,這些主張實際上就是「拒統」。
謝郁又指,台灣民眾對國家認同的異化已到臨界點,從台灣民調不難看出,台灣民意對兩岸定位的認知就是「兩岸兩國」。不過,儘管台灣民意的變化看似悲觀,島內「拒統」民眾佔多數,但台灣總體民意對於兩岸和平發展卻是支持的。她舉例指,台灣民眾對於認為未來會「不得不統一」的民調也過半。「這說明在大陸強大國家意志和民眾意志面前,台灣民眾認為統一的命運是無法跳掉的。」
同時,謝郁還指,台灣雖指責大陸武力威脅,但顯示在民調上,台灣民眾認為兩岸會開戰的可能性一直很低。對比大陸民意來看,兩岸民意對兩岸未來是和平還是對撞,雙方的認知落差非常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與中國人認同呈下降趨勢不同,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認同的民調一直穩定超過70%。台灣一方面對經濟依賴大陸表示擔心,但願意來大陸工作的台灣青年亦超過50%。謝郁認為,這些民調結果對兩岸關係,還是有積極樂觀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