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史必修 勢在必行

時間:2016-11-22 03:16:01來源:大公網

  初中中國歷史科修訂課程諮詢告一段落,專責委員會和教育局正在跟進,預備下一階段工作。教育局去年曾提類似修訂課程並打算今年推行,但受制於配套不到位和學界反對而作罷,是次諮詢方案是修訂版,目標則是三年後落實,會不會又遭到學界抵制而告吹?

  上星期,前課程發展處總監梁一鳴在《大公報》評論版發表2000字鴻文,《評新修訂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實施前景》(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20161118.html),提出「初中中國歷史能否出生天?」的思考。梁博士指出,新修訂課程採用了「大歷史」宏觀框架,課程由三大板塊(政治,文化和香港發展)組成,分別佔六成半,兩成半和一成。他認為新修訂「打造了一個在初中階段有利於普及基礎國史認知的學習平台,值得讚賞支持。」「新課程的重新定位,更有利於優化教學效能,例如夏商周三代1200年的歷史,突出了由萬邦到一統的政治演變和華夏文明的奠立;秦漢兩代400多年,奠定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國家形態;三國魏晉南北朝400多年的分裂和民族融合,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多元民族文化,也開啟了寬宏的隋唐文化,在『大歷史』框架下,朝代的興衰只是簡略交代而不會被忽略,但關鍵的事件和人物更突出和更有生命力。」

  梁一鳴促請教育局不應迴避教育界發出中史獨立成科和專科專教「強烈吶喊背後所反映的深層意義」。確實,這是課程成敗的關鍵,大家對現有課程都不滿意,近五千年歷史,怎可能三年教遍?回歸前中學生必修中史,其實是普遍的誤會,那是學校重視使然,人名地名事件一大堆,學生都背了,因為多數老師教得精彩,近二十年又是什麼景象:唐虞堯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跨越五千年,講到改革開放、香港回歸,能說幾堂課?課教不完,堂上不好。結果某著名學者一句「上中史課,堂堂瞓覺」,等於判了中史科死刑!中史被刪削宰割,變相去中國化,這是十五年教改的最大罪過。

  修訂版只是重拾舊山河,但又遇到頑固勢力的阻撓,筆者親耳聽到治亂興衰不能削,因此質疑是否現有課程不用改?誰不希望多幾個「品三國」的易中天,多幾名故宮文化專家趙廣超,現實上根本不可能。

  如何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惟有讓初中生每周最少有兩堂中史課,中史老師都是專科專教或業有專精,那就看教育局有沒有這樣的決心,激發學校校長的鬥心和老師的匠心。中史必修,就是出路之一。再談什麼兩史合併,不改課程,校本自訂,全是廢話,無助於培育香港學生最欠的家國心,非華語學生和特殊學校學生的學習內容,則可適當微調。

  教育不只看學校,還看政府和社會。香港中央圖書館連辦11天的紀念孫中山展覽,充分調動了各方資源,大眾反應良好。《大公報》隨機走訪的大學生和中學生都贊成中史獨立必修。這啟示特區政府,香港中史教育的撥亂反正,事在人為!與其空談,不如行動。

  呂少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