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發展一日千里,過去一些盛行的行業,今天已不復見。香港於七十年代曾盛極一時的四大工業,基本上已在本地消失。隨着某些工業、行業的消失,又會帶來失業的社會問題。近日,我翻閱何永康的《澳門六七十年代印象》(香港:三聯書店,2011年),發現了當地有不少的行業,歷經一次又一次的轉型,已被人遺忘。無疑,一個行業的衰落,一方面是經濟轉型所帶來的結果,另一方面是政府有否對該行業支援,例如人才的培訓、資金的投入等措施。
對1960年代澳門市民生活影響至深的行業,是爆竹業。爆竹業是一項半家庭式的工業,生產商主要外發予市民在家中完成的工序有:將紙捲成炮身、將爆竹底部封閉及將單枚爆竹編織成一整串爆竹。由於在家庭完成的工作,危險性較低,在沒有火藥或存量不多的情況下完成,所以一般都比較安全。澳門生產的爆竹遠銷東南亞以至歐美各地,至1980年代澳門工業轉型,爆竹行業漸漸在當地消失。
澳門另一項傳統工業是火柴業,在1960年代亦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當時,昌明、大光、東興三間火柴廠出口佔澳門生產總值一成半,聘用工人數千。但時代進步,火柴被打火機所替代,火柴業亦日趨式微。神香業是三大傳統工業中唯一仍然存在的行業,現時尚餘數間以家庭形式生產神香的店舖,已是一門夕陽行業。
由三大行業的沒落,令我們看到時代的變遷,會影響着一個地區的發展。反過來說,有遠見的領導人亦可早着先機,為未來的改變,作好應變的準備。而培訓人才、幫助有需要人士轉型,這些都是政府應該擔起的責任。多讀歷史,可知未來,是我一向深信的道理。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