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維修工撐起都市生活

時間:2016-11-18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維修業既不能北移,也難以被取代,因此只要從業員學得一技之長,踏實工作,應可確保有穩定收入/資料圖片

  機器需要維修保養,才能夠用得久兼用得好。汽車維修、電梯維修以至冷氣維修,全是花力氣的工作,但從業者往往被視為「工字不出頭」,殊不知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維修技工,支撐起龐大的汽車、電梯和冷氣業,使之有效運行,他們是現代都市生活的無名英雄。就以聞名世界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為例,汽車性能好、車手技術高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維修人員及時而到位的支援,車壞了開不了,無法作賽,就只能嘆奈何。

  香港現時約有73萬輛領牌車輛,較2012年增加13%,車房聘用人員接近13,000。隨着車輛不斷增加,維修人員需求也在上升。與此同時,全港有超過72,000部電梯,每年平均增加逾千部,按每101名市民擁有一部電梯計算,香港升降機密度居全球第一,電梯從業員為6,600人。至於已是都市消暑必備、商廈住宅必有的冷氣機和空調系統,從業人員則逾9,000人。

  需求龐大難被取代

  民間智庫、香港集思會今年暑假發表研究報告《香港維修行業的啟示》,指出香港本地的維修市場需求龐大,一來維修業既不能北移,也難以被取代,因此只要從業員學得一技之長,踏實工作,應可確保有穩定收入。其次,部分人士在累積一定經驗後,可自立門戶,開拓自己的事業,前景比部分循常規升學途徑取得學位文憑的大專畢業生更理想,尤其是大專畢業生的薪酬近年持續下跌,大專文憑已不斷貶值,受惠於近幾年實施的最低工資,洗碗工、保安員和清潔工的薪酬,往往比新畢業的大學生高,最少是相差無幾,當然這只是就薪水而言。不等於不必讀書,更不等於說讀書沒用,任何時候,腳踏實地,從低做起,總有道理,也是根本。

  《香港維修行業的啟示》透過探討汽車、電梯及冷氣維修三個行業的個案,與64位相關人士訪談,包括從業員、受訓學生及學徒、職訓局代表及導師、機電工程署代表、業界商會及協會代表、大型工程公司僱主及人力資源主管、維修服務使用者等。告訴大家維修業是有可為的。

  生活在香港,衣食住行中的住和行,正正與維修業息息相關。人們幾乎每天都要坐交通工具、搭電梯和用冷氣設備,維修保養服務猶如「柴、米、油、鹽」般。舉個極端的例子,在忽然停電停水的大廈,最能幫助人們脫困的是教授、博士,還是維修技工?

  冷氣技工,同時涉及風、火、水、電四個範疇,一般須同時擁有其他屋宇裝備如水電、消防知識,稱得上「一專多能」,他們的薪金一般只是一萬多元,在關鍵時刻卻是不可或缺的「救星」。再如車房技工,長期被戴着有色眼鏡的人們貶稱為「車房仔」。

  《香港維修行業的啟示》指出,「車輛維修技工自願註冊計劃」推出近十年,註冊率一度超過九成,現時回落至81%。至於2015年中實行的「車輛維修工場自願註冊計劃」,反應相對冷淡,全港暫時僅得55%工場提交註冊申請。受訪從業員認為計劃應轉為強制性,令規管制度更為完善,才能提升從業員的專業形象,吸引更多新血入行。

  報告又指出,由於很多客戶(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立案法團等)聘用承辦商時以價錢作主要考慮,造成業界「低價搶單、將貨就價」的風氣,人手嚴重不足、從業員工作量過多導致維修質素成疑,有時更被迫違反個別程序必須「二人工作」的規定,單打獨鬥,在在增加個人及市民安全風險,令行業原有的優勢漸被削弱。加上薪酬待遇跟專業技能不成正比,從業員長期依靠加班增加收入,容易透支個人精力,自然影響判斷和反應,各界必須正視。近年發生的電梯維修技工孤身犯險以至不幸傷亡事件,反映危機已經迫在眼前。

  「望子成龍」礙吸新血

  不過,家長普遍抱持「望子成龍」的心態,成為維修業吸納新血的障礙之一。幾十年來,「讀大學」成為出路的保證,人們以為有學位文憑就是高人一等,香港幾十年前「發四師」(律師、醫生(醫師)、會計師、工程師)的社會大氣候,更令人認定藍領工作「不入流」,二三十年前入讀職業先修學校、職訓局,被許多家長以至教師,視為讀不成書者的出路。近二十年來鼓吹的知識型經濟,更令從事藍領者好像永遠抬不起頭。

  負責研究報告的香港集思會行政總裁黎黃靄玲指出:「社會是時候反思『唯有讀書高』的文化,摒除對維修從業員的偏見,認同他們的專業技術及地位,以客觀、正面的眼光看待藍領行業。」移風易俗,或者改變觀念不可能在朝夕之間立竿見影。只有深入了解這批技術人員的專業性及其晉升階梯,對行業的偏見,才有望逐漸消除。

(維修工有出頭天之上)

  撰文:呂少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