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心理學探討交友之道

時間:2016-11-01 03:15:52來源:大公網

  交友之道自古以來皆是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議題。在書局或圖書館裏,我們會找到大量相關的書籍。不同的作者依據個人的經歷,寫出很多交友的心得。而唯一對交友之道有實證研究,而不是流於分享性質的學科,肯定是心理學。布雷姆(郭輝等譯)的《親密關係》(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年)是一部研究人際關係的心理學作品,透過大量的研究,探討了友情對青年人成長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人際關係,開始從家庭轉移向同伴。心理學家曾研究芝加哥青年的人際關係,他們發現當地青年與家人呆在一起的時間,從五年級的35%減少到12年級的14%。男孩女孩只與同伴呆在一起的時間都增加了,女孩尤甚。獨自一人的時間也增加了,所以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的比率大幅下降了。青少年慢慢長大,出現一個模式,就是與戀人在一起的時間增加。

  另一研究發現,青少年也轉向朋友以尋求重要依戀需要的滿足,逐漸將主要的依戀從與父母的關係轉向朋友的關係。隨着年輕人長大,他們的同伴圈子通常變得更為複雜,經歷五個階段的變遷。六、七年級是第一階段,交往發生在同性的圈子中。第二階段中,有時會有男孩、女孩交往圈之間的交往,但是異性個體之間的交往仍很少,那會被看成大膽的行為。

  在第三階段,同性圈子中地位高的成員最先發展出異性的交往。在下一階段,同性和異性的小圈子相交後,重新組合成的大群體中有不同的雙性的小圈子。在最後階段,這一群體分解成許多鬆散交往的情侶。

  回想當年,《人性的弱點》一書風行,我亦讀到愛不釋手,看了不少於10次。年前中華書局重印出版,仍有理想的銷量。而《親密關係》一書重視理論與實踐,它不但教人交友之道,又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值得一讀。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