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讓通識教育再多一點同理心

時間:2016-10-07 03:15:58來源:大公網

  不久前,我有機會帶初中學生參觀位於石硤尾的美荷樓。美荷樓從前是一座徙置大廈,久經研究討論後,最終於2013年底改作青年旅舍,並設「美荷樓生活館」,在數個模擬單位內,展示當年居民的生活用品。我校學生來自中產家庭居多,對基層市民的生活環境認識有限。美荷樓生活館雖然只是展覽,但最少能夠讓他們掌握基層生活的大概。

  參觀模擬單位時,反應最大的反而是我這個老師。

  我小時候曾經住過舊式唐樓的板間房,一個單位住了八伙人,共用一廁一廚。我們小小一個單位整齊地放滿雜物,大部分的東西都向高空發展,一直堆到天花板。後來獲派舊式公屋,地方稍為大了一點,傢具用品卻仍然是兩代前一直在用,但又不值錢的古董。我爸爸是個天才,他說水喉只能開一點點,讓水一滴一滴儲在水桶裏,水錶感應不到水流,連水費也省掉。

  我一面回憶社會有多窮多落後,一面向帶隊的導賞員批評現在的通識老師很離地,沒有體會過貧窮的滋味,卻要充當專家講解基層的苦況。導賞員聽罷回應說:「其實今天的基層,用的傢具仍然是這些古董。這裏不只是一個展覽,還是一個生活寫照。」他淡淡地指出這個事實,卻令我慚愧至極!因為離地的其實是我,我沉醉於自己的童年回憶,沒有想到貧窮不是過去,而是現在。我在展館中彷彿置身事外,似乎沒有自覺自己根本聯想不到現在基層的生活。

  即使我們能夠直覺地對基層表現出同情心,專業上也要教學生客觀理智地從基層的角度去思考社會的不公,但始終不能夠充分地以同理心去感受他們的無奈。老師站在課室裏高談闊論香港的貧富懸殊,課後卻忙於討論假期去哪個國家旅行,這種程度的精神分裂雖然未至於影響教學,但卻足夠令我反省,到底我們的教學只是依書直說,還是真正希望學生願意對弱勢社會拖以援手?

  在資訊發達的社會,表現對弱勢和小眾的關懷可以很廉價,但是我們什麼時候真正為有需要的人做過一點實事?學生即使只是應付學校,好歹也會參加義務工作,算是出了一分力。也許老師應該跟學生一樣,需要多參加社區工作,不要讓他們覺得老師只會光說不做。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副會長 何嘉謙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