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殺列車》成為香港亞洲電影最賣座的一部,打破剛奪華語電影票房冠軍寶座的《寒戰Ⅱ》紀錄,可謂氣勢如虹。片商為此再「斬幾兩」,公映《屍殺列車》的前傳《首爾站》卡通,可惜成績平平,有點始料不及。其實這兩片的票房表現,或多或少反映了商業電影其中最關鍵元素的重要性。
《首爾站》是一卡通片,畫面上的技術較為落後,雖然不失為一部有意思的電影,而且相當程度反映社會的黑暗面,充滿控訴,卻沒有希望。電影中,男友出賣女友;女主角有家歸不得,逃避喪屍的阿伯更是無家可歸。一大群社會低下層的人,受到各式各樣的歧視。政府圍攻喪屍之餘,也不准民眾離開被圍的地方,怕他們感染其他人,使的是鐵腕手段,結局是主角們不是死就是成了喪屍。電影是震撼的,但「離場」的感覺卻不好,充滿怨氣。
《屍殺列車》號稱《首爾站》的續集,雖然不知道其創作過程如何,卻有理由相信是檢討過《首爾站》的成績再加以改進,務求得到更高的商業成就。
《首爾站》控訴味濃,控訴社會、政府和人性。《屍殺列車》在這方面再推一把,演繹人性比喪屍更可怕的行為。要不是人性極端的自私,《屍》片完全不可能成立。《屍》的厲害之處是跟《首爾站》不一樣,不以社會陰暗的人物(應召女郎、夜場老闆和扯皮條)為主角,而是正常的民眾。主角之一是孔劉飾演的基金經理,是社會上風光的一族。不過,導演透過大叔的角色指這基金經理是「吸血鬼」,而孔劉的女兒原來已見慣不怪。「吸血鬼」在民間,可怕不?
社會不均、貧富懸殊的矛盾在《屍》片中依然存在,但更大的矛盾來自人的自私。為求生存,不管對方是否已受喪屍感染,列車的乘客為了自己的安全,都要把可疑者排擠開去,這段才是電影的「戲肉」。自私的孔劉,通過重重障礙,終於明白,人不應自私自利,而排擠疑似感染者的阿叔自己反被感染了。天意弄人(其實是編導意思),正反兩角色都不得好死,令人神傷,但商業電影(尤其荷里活)的鐵律是,結局要有希望。在這片中的希望是,小女孩和孕婦得以幸存,以至離場感覺比《首爾站》優勝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