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奧運激發一顆愛國心

時間:2016-09-13 03:16:04來源:大公網

  里約奧運雖已曲終人散近一個月,但仍值得一談。奧運可分古代奧運和現代奧運。古希臘的奧運,除了體育競技之外,還有詩歌比賽,是城邦之間的互相比試。古代奧運大約由公元前四世紀開始舉辦,直至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禁止結束,歷時逾八百年。

  十九世紀末,法國貴族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復興奧運,起初還是體育、藝術(詩歌)兼備,後來,現代奧運變了純體育比賽。當時,大英帝國是超級大國,殖民地遍五大洲,積極的在中、小、大學提倡體育運動。顧拜旦視察英國學校的體育課程後,認為體育可助國民培養出健康體格,和有紀律、堅毅的性格,是英國強大的原因。顧拜旦指望重辦奧運有助法國在1870-1871年普法戰爭大敗後的民族復興。

  促進國民身份認同

  談及現代奧運的理想,許多人只提到公平競技的體育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和增進國與國之間的和平競賽,卻忽視了奧運另一重要功能──促進國民身份認同和激揚愛國情緒!假若奧運只在乎提倡體育精神,那顧拜旦何不規定運動員以個人身份參賽?他反而堅持奧運要以國家為單位,運動員要以國民身份參賽,並且在頒發獎牌時要升國旗、奏國歌,同時發布各國獎牌榜。

  今年是現代奧運120周年。歷屆奧運,運動員除了為個人榮耀外,也肩負為國爭光而比賽的責任。國民看奧運,不純為觀賞體育競技,同時想見證國家多奪獎牌,自己與有榮焉。是以奧運觀眾人數,遠比平時的體育比賽,以及每年一度的世界賽為多。多了的觀眾,平時不是忠實的體育迷。他們想看到國家的運動員奪得獎牌;就算實力無法獲獎,看見運動員努力為國爭光,亦感快慰。

  最佳愛國教育示範

  奪獎牌的運動員,賽後接受訪問時往往說:奧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站在頒獎台上,耳聽國歌高奏,眼看國旗升起的剎那。有些運動員激動到熱淚盈眶,甚至淚流滿面;電視機旁的觀眾亦大受感動。奧運就能激發起運動員及觀眾如此澎湃的愛國情緒。說奧運是最佳的國民教育,絕不誇張。國民教育目的之一,不正是培養和激揚學生的愛國心或愛國情緒嗎?那每四年一度的奧運,國人看見中國運動員一個接一個的「穿金帶銀(銅)」,不正是最佳的愛國教育嗎?

  回顧歷史,中國1984年參加洛杉磯奧運,取得十五面金牌,港人愛國心澎湃。回歸前,李麗珊1996年奪得香港首面奧運金牌,港人當年的自豪感亦高漲。事實上,每到奧運,無論是內地、香港或台灣的中國人,乃至海外華僑,都可以暫時撇開政治立場,一心一德的為中國運動員加油,分享他們的努力和光榮。2008年的北京奧運,正正顯示了中國已擺脫了上世紀「東亞病夫」的恥辱,晉身現代化的大國之列。國人的自豪感幾達巔峰!

  嗟乎!及後兩屆奧運,香港政治風雲大變,社會撕裂愈來愈嚴重,出現了種種「去中國化」的思潮和言論,奧運再難以激發愛國熱潮,亦不再是最佳國民教育的機會,不禁令人嘆息再三!

  撰文:博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