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在開幕引言中指出,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中日兩國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由於中日兩國老齡化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因此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採取的策略也有所區別。日本在「適老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特別是在保障制度建設、老齡產業發展、養老服務推廣、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經驗更是值得中國參考藉鑒。未來,中日兩國應繼續把應對老齡化和發展養老產業作為雙方合作的重要領域,推動兩國政府和民間開展更多的交流,以共同提升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能力,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研究部部長小島克久認為,全面探討中日人口老齡化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有助於兩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相互藉鑒。自1919年國際勞工組織建立之時,日本就是其成員國。發展至今,日本已逐步建立起綜合的社會保障體系,在保障國民在生命歷程中因疾病或年老產生的各種需求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社會保障的發展特徵包括建立制度、擴大覆蓋範圍並提高給付水平、老齡化和財政問題改革這三個主要內容。當前日本社會保障的發展仍面臨著少子高齡化問題突出、籌資壓力加大、服務供給不足,以及仍有人群被遺漏在社會保障覆蓋範圍之外等挑戰。因此,儘管日本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國民保障體系,但也遇到許多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對於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構建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圖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 記者毛麗娟攝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強調,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們不應誇大危機,更多的是要因類施策進行應對。過往很多分析認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最大挑戰是勞動力減少。但由於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在未來30年裡,其所能替代的勞動力會遠遠超過人口老齡化所導致勞動力下降的數量。此外,人口老齡化對生產消費的衝擊也不宜被誇大。中國處於城市化進程當中,當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消費自然就有所增長。相比較而言,人口老齡化最大的影響與挑戰則來自於如何完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和體系。在這些方面,日本具有豐富的經驗值得中國藉鑒。因此,首先要加速國有資本劃轉社保改革,把社保基金做大。其次要加速推進延遲退休計劃。第三要加大全國統籌的力度,實現全國一盤棋來調度,使養老金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有虧空。
日本厚生勞動省高級顧問駒村康平指出,隨着人口進一步向老齡化發展,需要警惕「資產老齡化」問題。以日本為例,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將於2025年左右步入75歲,成為超高齡老人,其醫療和長期護理費用急劇增加。與此同時勞動人口數量減少,老齡社會將成為日本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從金融角度來看,隨着人口老齡化,老齡人群所持有的金融資產比例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30年,75歲以上老人所持有的金融資產佔總體個人金融資產的比例將達到三成以上,形成「資產老齡化」。隨着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逐漸衰退,老齡人群無法有效運用資產來消費和投資,因此導致市場失去活力,這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養老與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寶則圍繞中國養老金制度面臨的問題和改革的方向進行分析。他指出,當前中國養老金改革面臨可持續性、公平性、充足性,以及流動性等幾大重要問題。在我國「十四五」和2035規劃中涉及到了延遲退休年齡、優化戰略儲備基金制度、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等改革方向。因此,首先要進一步推進制度整合,真正建立多層次養老金體系;二是從收支兩側着力,改善養老金制度可持續性;三是優化基礎養老金待遇計算方法,兼顧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四是將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與實現精算平衡結合起來。
日本產業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北尾早霧認為,在日本人口數量減少及老齡化的情況下,擴大女性再就業將有助於應對勞動力不足問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必然對社會保障、稅收、僱用等社會經濟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勞動適齡人口的減少將會導致日本面臨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因此,女性作為潛在的勞動力應予以關註。雖然政府及企業開始加大對女性,特別是已婚育女性再就業的扶持力度,但由於受傳統性別分工意識、勞動雇傭制度以及職場待遇差別等問題的影響,日本女性再就業仍然面臨著困難與阻礙。儘管中國對女性就業的傳統觀念和就業模式與日本有所不同,但在中國老齡化社會日漸來臨的情況下,研究老齡化背景下日本女性再就業問題,可對中國女性的再就業問題提供具有藉鑒意義的參考。
圖為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 記者毛麗娟攝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指出,對中國而言,未來的核心任務,是如何讓整個社會體系向「適老化」轉型,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體系的調整,使之適應老齡化社會。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呈現出超級老齡化的特點,即規模超級大、速度超級塊、超早階段和超穩結構。中國正在超級老齡化的驅動下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的轉型期,而且我們面臨的是老齡化、城市化、數字化同步共振的複雜老齡化,特殊性和挑戰是巨大的。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不僅僅是養老問題,而是關乎到整個經濟社會的全局性問題。對此,我們應特別重視和應對來自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生育政策、鄉村和區域、社會服務、數字鴻溝,以及生命關懷八個方面的問題與挑戰。
日本早稻田大學電子政務研究所所長小尾敏夫認為,當前科技創新領域的各種開發應用,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改善和豐富老齡社會的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中,智慧養老需要真正以老年人為本,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實際需求,以ICT在日本老齡經濟中的應用為例,老年人首需的數字服務包括自然災害信息推送、居家老人防摔監測、汽車安全駕駛輔助、遠程醫療等。在對市場需求準確研判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工具,普及並拓展老年人生活中ICT的應用場景,促進老齡產業發展,實現人口老齡化趨勢中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功轉型。同時應當加強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建立相關領域的國際標準,助力各國建立老齡產業行業標準,推動「銀髮經濟」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政策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梅表示,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智慧養老在中國具有很大發展前景和需求。首先中國老齡人口的規模,為養老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其次由於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互聯網在養老服務領域中的應用,對養老模式、資源集聚,以及解決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應看到,智慧養老產業發展仍面臨設備數字鴻溝、產品開發和服務提供人員短缺,以及投資收益期長等方面的問題。因此,要重視培育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支持企業開展相應的研發活動,並加強智慧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好相應的普及推廣工作。
日本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殷婷認為,中日社會文化理念相通,兩國在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設計方面存在巨大合作空間。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行已有二十余年,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口老齡化所帶來日益增長的老年人日常護理需求。但隨着1947至1949年日本戰後第一波嬰兒潮即將步入75歲超高齡階段、其下一代也將進入退休年齡,這將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帶來巨大壓力。如何在保障長期護理服務質量的同時平衡自費比例,保證老齡人口能真正得到有效的照護是一大難點。鑒於中國也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老齡人口社會福利保障優化等問題,中日可以考慮以長期護理保險方案設計為抓手,加深在老齡產業方面的合作,助力兩國應對老齡化社會對社會治理帶來的挑戰。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馬旗戟指出,未來中日兩國應繼續優化與完善各自的養老保障制度,以更好實現養老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效應的最大化。中國和日本在養老的理念、文化價值觀方面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基本的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的醫療保險制度。關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也正在試點之中。日本在過去幾十年當中建立了完善的養老保障制度體系,並且在根據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國民趨勢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和優化。中日兩國應加強雙方在養老、人口老齡化治理和實踐領域的研究與經驗分享。
圖為日本京都大學社會學繫系主任安裏和晃 記者毛麗娟攝
日本京都大學社會學繫系主任安裏和晃認為,中國應當對老齡產業人力供給情況進行分析,切實考慮老齡人口的需求,加強家庭、社會、政府機構之間的合作,從而完善並優化養老保障體系。他提到,隨着日本老齡化程度加深,人口結構的進一步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其中,逐漸縮減的勞動力供給和日益增長的對長期護理人員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日本現行的解決方案是引進外國人才以彌補其境內護工的短缺,此政策雖然能迅速補齊市場需求短板,但由於長期護理服務對人才的相關技能有較高要求,存在外國護理人員的專業水準短期內無法達到高級標準,同時還有由於語言水平有限導致的溝通不暢、文化差異導致外國勞動力對雇傭式照護服務適應不佳等問題,其政策的有效性有待討論。鑒於日本的相關經驗,中國應當就老齡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結合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照顧老人的國情,制定相關服務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