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坐落在南京市江北新區核心區,與南京市主城區隔江相望,以其重要的政治經濟功能成為江北新區公共建築的嶄新地標。項目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美國Morphosis建築事務所組成設計聯合體,整體設計靈感源自南宋繪畫大師馬遠的名畫「水圖十二卷」之「層波疊浪」。
北京建院裝飾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建院裝飾)承擔本項目會議中心及酒店的室內裝飾設計任務及部分客房區施工任務,與此同時,北京建院裝飾統籌完成了本次項目中陳設軟裝設計和藝術品設計及落地實施。
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藝術品的設計及實施是在深度解讀城市文化和項目建築結構設計特點的基礎上,最終提煉出「文華·錦繡」的室內設計理念,並以「寧彩飛揚」為藝術品主題,共設計實施藝術作品55件,藝術品特別邀請了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孫曉雲(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杜大愷(中國國家畫院公共藝術院執行院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卓鶴君(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姜國芳(當代著名油畫家)程向君(中國漆畫界領軍人物、清華美院教授)袁加(當代藝術家)周京新(江蘇省美協主席,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蕭平(「新金陵畫派」傑出代表人物,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宋玉麟(江蘇省美協名譽主席)朱道平(南京書畫院名譽院長,南京市美協名譽主席)徐惠泉(南京市美協主席,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姚建萍(國家級非遺蘇綉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50位藝術家,整體設計在立意上呼應了「層波疊浪」的磅礴氣勢、在表達上延續了「文華錦繡」的多彩風韻、在呈現效果上既展示了十朝古都的文化底蘊,也預示着大美南京的美好未來。
會議中心會見廳重點強調了禮儀感、秩序感,此空間中藝術品為《錦繡長江》作品沿襲了《長江萬裏圖》的表現手法和意境,以長江歷史名城南京的全景式圖卷,將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繪製其間,展現了大江兩岸繁花似錦的社會生活。中國書協主席孫曉雲親筆題書,在整體格局上,以中國傳統長卷山水畫為基本構架,以宏大的場景,寬闊的視野,深邃的空間敘事,同時又運用了西式繪畫中的透視學、色彩學展現出中西合璧的現代藝術氣息,反映出當代中國文化博大、內斂、典雅、包容的精神風範。
作品寬18米,高5米,是現今世界最大的一幅蘇綉。在傳承前輩的基礎上,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融針綉」風格,「以針線表達時代」。《錦繡長江》的刺繡工藝,是對傳統刺繡藝術的一個創新和發展,將過去蘇綉藝術多註重精確複製繪畫藝術的惟妙惟肖,到着重研究刺繡藝術本身的獨特性美感,將蘇綉藝術與現代公共空間有機結合,使刺繡藝術色彩的豐富性和藝術性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錦繡長江》採用現代繪畫藝術與傳統手工藝技術的完美組合,富於時代氣息,與文明傳統精神文脈傳承有序,是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有力體現。
2012年,長達10米的《長江萬裏圖》紙本手捲入藏故宮博物院。2013年,濃縮版《長江萬裏圖》壁畫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落成。2021年,它的延續《萬裏長江圖》以氣勢撼人,壯闊無比的全景式長卷畫形式,向我們展現了新時代長江的歷史與現實。《萬裏長江圖》比以往的版本更多描繪了現代城市景觀的舊貌新顏,它反映了改革開放近幾十年來社會生活的長足發展與進步,我們能感受到祖國偉大的進步和變遷,更能體會到當代中國對於自身建設與美好未來的期許與自信。
油畫作品《閱江攬勝》以明快響亮的色彩和抒情寫意的現代性油畫表現手法展現古都南京揚子江畔閱江樓浪漫詩意的風光氣象。整件作品以長卷式展開,構圖開闊,視野寬遠。閱江樓主體巍然屹立於獅子山巔,濃蔭繁茂,花樹斑斕;山後江水環抱,向東流淌;兩岸綠野層層遠去,天空霞光氤氳化醇,在閱江攬勝的壯闊意象中表現和突出中華歷史文化與綠水青山渾然天成的和諧大美。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揚子清風》作品用色淡雅,深深淺淺的藍色將揚子江水平靜又深邃的底蘊描繪的淋漓盡致。畫面遠離了傳統的構圖,不假藉於其他東西,一切附加景象都汰除,不僅僅刪繁就簡,而是回歸原來,返璞歸真,單純以清風徐來、揚子江水微微蕩漾為描繪對象,以水墨的自然筆觸表現出揚子江的寧靜悠遠與神秘莫測。
鐘山,又稱紫金山,有「金陵毓秀」的美譽。作品畫面清透蒼翠,悠遠而飽含人文韻味,筆墨濃淡相宜,畫面中間紫金主峰巍峨挺立,一絲銀瀑飛流直下,高山流水匯入雲海綿綿,蓬勃又清雅的將「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的歷史底蘊與深厚氣質體現的淋漓盡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品以青綠山水表現國之靈秀,山河雋永。
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通體用琉璃燒制,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跡,被當時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的標誌性建築,被稱為「天下第一塔」。作品用重檐歇山頂的皇家宮殿式建築簇擁着寶塔,畫面的前景是茂密的松樹、紅葉、銀杏等樹木,遠處的背景中山巒疊起,天空被霞光籠罩,12??只仙鶴圍繞着寶塔飛翔。遠遠看起來,整幅畫構圖飽滿,色彩豐富而明麗。寓意祥瑞、感恩與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雲錦作品為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特製,以高山幽居圖為藍本,加入南京元素(閱江樓和梅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尺寸的手工雲錦。整體畫面色彩豐富,和諧統一,在主樓上用到孔雀羽線,既增強了主樓的立體感更顯彌足珍貴,寓意中華錦繡、江山永固。
木雕作品將明代仇英的《南都繁繪圖》和海上絲綢之路航海圖相結合,以南京標誌性建築和現代貨運港口為前景逐漸鋪陳,近700個人物以生活場景分佈其間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在波瀾壯闊的海洋上大小船舶揚帆遠航,意在表現新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同時也使畫面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整幅畫面前後呼應,水陸連綿,渾然一體。
作品在創作中,並非按步就班的以傳統方式描繪牡丹,而是用一種「當代藝術」的材料語言呈現。對於畫面的布局,既要有「國際范兒」的新視角,又要有「中國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體現整個會展的主題的同時,又要突出藝術的個性特徵;既要有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又要體現公共空間的整體風格。在作品的材質處理上,既有西方藝術「滿、整、厚、實。」的觀念藉簽,而在畫面風格上,又有東方藝術「靜、空、虛、靈。」的理念發揮。
《南園春早》融匯了江南園林之精粹,將留園、拙政園之樓館,獅子林之疊石,滄浪亭之長廊,結合瞻園、煦園、愚園等南京特色,運用傳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方式,以曲折迴環的廊亭為動線,將這些元素串聯組織於一個畫面之中。表現出江南園林疊石理水、因地制宜,遊觀駐賞、移步換景,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等審美特徵。郭熙雲:「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這正是江南園林藝術所體現的,也是這件作品所表現的審美追求。
三山五園是清代皇家園林的集大成者,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國園林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世界建築史、園林史和城市發展史上,也有深遠影響,被譽為「世界最早認知中國造園藝術的窗口」。作品《三山五園》以寫實兼寫意的表現手法,將三山五園按大小比例繪製於同一畫面中,湖面波光粼粼,遠處朝霞漫天,青山巍峨建築肅穆,祥和中透露出千年的帝王尊嚴。作品將三等分九宮格構圖體現九五至尊,寓意我國屹立於千年文化底蘊的根基之上,映着朝陽永散金輝。
長江大橋是南京的標誌性建築、江蘇的文化符號、中國的輝煌,被列為新金陵四十八景。漆畫作品《華燈初上》結合漆畫繪製原理運用鋁箔粉及金底漆為基調,通過手工刻線以刀代筆控制形象並多次用透明色漆罩染磨顯,將傳統漆畫與西洋冷暖色彩結合,運用意向形式表現出南京長江大橋的宏偉氣勢和兩岸夜幕剛剛降臨時的都市風彩,岸邊的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若隱若現,華燈初上、萬家燈火,每一個光點的背後都展現着南京人民的幸福生活及南京城市的繁榮景象。
「石城虎踞,鐘山龍蟠」可以說是形容南京地貌最為貼切的語句,也是朱道平老師這幅作品構圖的初始立意點。這座城市綠色是其基調,悠久而眾多的人文景觀是其特色,藝術品以石頭山、清涼山、秦淮河等歷史名勝地用做近景,用鐘山和玄武湖做背景,畫出俯視的南京城現代新貌,並簡略帶出浩蕩長江兩岸建設的欣欣向榮景象,表達出對現代金陵城的宏大氣象的讚美之情。
作品「林泉高致」,取自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畫家郭熙論山水畫創作的重要專著。畫面描繪了古代士人雅集的場景,畫面上高山流水,嘉木成蔭。畫面中間三高士松下讀書,左側一高士攜童子拾級而上(步步高陞之意),右側二童子清泉煮茶,青煙裊裊,爐火正旺(事業興旺之意)。前景松、竹、梅、石(品德高雅之意),背景瀑布清泉(泉源廣長之意),遠山如澹,雲霞蒸騰,如詩如畫。畫面筆精墨妙,用色高雅,意境深遠,引人入勝。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藝術品取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鳳凰台之意,用一百隻鳥組成一隻鳳凰形態,呼應建黨一百周年的同時,寓意百鳥朝鳳萬國來朝。
雕塑以山水、熊貓,結合南京市花梅花,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象。用高科技感的不鏽鋼材質,反射出周邊環境的影像,使歷史與現實、抽象與具象、幻想與現實互相衝突,互相投射而又同存一體,突顯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解構與重建,傳遞與融合;表現了在我國發展歷程中,對歷史和文化重建與復興的孜孜探索。
會議中心酒店登錄廳裝置以數萬根不鏽鋼絲按韻律排布而成,表面鍍以鈦金寓意着絲路的璀璨金輝。整體造型來源於風帆形象並加以抽象化處理,使得作品亦有江水般的澎湃和靈動。作品懸浮空中,鱗次櫛比,層層疊疊,亦山亦水,寓意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貫穿於南京的山山水水,我們在此之上揚帆遠航。
F32層的ATMD阻尼器為酒店主體高層鋼結構的特殊設置,其體積量感大,材質硬朗而粗糙,為將其融合進室內空間的整體氛圍,作為揚子江會議中心酒店部分的重器,採用金屬作為藝術品基底,用毛主席的詩句結合楊萬裏的詩句以篆書的形式進行文字雕刻創作,並在局部結合內置光源,呼應ATMD技術的現代感與科技性,如果將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比喻為一艘揚帆起航的大船,那麼阻尼器就是永明的燈塔。雕塑飽滿圓潤又不乏精緻的細節,層層遞進的外部結構與阻尼器的形體相一致,呈現出傳統文化符號與現代科技交織的藝術效果。
「藝術品是給空間註入靈魂」南京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提升江北新區核心區的價值,啟迪揚子江河畔大都市的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