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數字政策辦成功爭取立法會財委會批準撥款10億元,以成立及運作「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
為何現時需要「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在全球人工智能競賽白熱化的今天,香港正以全速姿態進擊。這一緊迫感源於三個動因:一是國家戰略驅動,對接國家「人工智能+」行動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二是產業升級剛需,金融、醫療、法律等香港優勢產業亟需AI賦能轉型,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註入持續動能。三是完善創新生態,香港AI基礎研究能力較強,但技術轉化與產業落地仍存短板,亟需匯聚全球頂尖人才、搭建開放協作平台,營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2022年,特區政府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已將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列為聚焦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隨後推行一繫列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於:InnoHK平台設14所聚焦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技術的研發中心、成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科研能力;建設數碼港超算中心,2024年底投入服務,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算力支持;推出30億元「人工智能資助計劃」,鼓勵業界善用數碼港超算中心的算力資源;推出《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指引》《人工智能道德框架》等,推動人工智能的安全可信發展。而研發院的成立將進一步串聯「產學研用」全鏈條,協調人工智能上、中、下遊發展,進一步完善香港人工智能生態圈。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曾明確指出,研發院會擔當「領頭羊」角色。筆者認為,從研發院的職能來看,其成立將在多個關鍵層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於上遊,能帶動技術攻堅,協同推進前沿研究以形成合力;於中遊,能帶動轉化提速,疏通轉化路徑的堵點;於下遊,能帶動場景創新,以公共需求牽引技術落地。此外,亦是匯聚各方智慧,為香港培養和吸引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長期來看,研發院的成立有助於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可持續的智能社會新形態,這與國家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方向一致。實際是以民生需求為錨點,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催生一繫列貼近民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場景,推動科技創新真正惠及社會大眾。這一戰略投入,有助於香港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同時為市民生活帶來實質性改變,形成技術進步與社會福祉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筆者作為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委員會主席,一直致力於推動香港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見證了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從初步探索到逐步深入的過程,深刻感受到香港人工智能創新領域的活力與潛力。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自2024年10月推出以來,至2025年8月已批出超過10個由本地院校、研發機構等牽頭的項目,研究範圍包括推動本地大語言模型、新材料、合成生物學、醫學大模型等。有關項目在完成部署後已由2025年1月起陸續開展使用超算中心的服務,所使用的算力佔已投入服務算力的比例超過九成。這些項目展現了香港在人工智能多領域的探索熱情,而研發院的成立,將進一步為這類項目註入協同動能,促進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筆者期待,研發院的成立能激發更多原創性、引領性的科研突破及轉化、應用,不僅讓香港成為國家「人工智能+」行動的重要支點,更成為這場全球競逐中的規則制定者與生態共建者——以智能驅動社會,以創新引領未來,為人類智能社會的發展貢獻獨特價值。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