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來論 | 完善新冠疫苗接種的法治之道 構築全民免疫屏障

時間:2022-04-14 18:21:02來源:

  文 / 馬浩文

  在農曆虎年春節前夕,香港暴發的第五波奧密克戎疫情凸顯了老年人群疫苗接種率低帶來的嚴重後果。由於「疫苗猶豫」等原因,本輪疫情暴發前香港老年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幾乎全球最低,持續上升的香港新冠肺炎確證病例數字和死亡人數,牽動着社會各界的心。特區政府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4月12日下午通報,截至當日零時,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計超118萬人感染,達到1180392人(含739924例核酸檢測確診和440468例快測陽性);累計8673例死亡,病死率超0.73%。

  在中央及時馳援香港戰「疫」期間,一場守「滬」戰也隨之開展。從最近半個月的情況來看,上海市同樣主要遭受奧密克戎BA.2的襲擊,每天新增本土確診病例過千人,無症狀感染者過萬人,令人擔憂。4月4日上海疫情防控發布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海老年人口第一針疫苗接種率為78.45%,遠低於平均的95.1%,上海市防疫工作正面臨老年人群疫苗接種率低所帶來的巨大威脅。且香港爆發的第五波疫情所導致的老人院重災區,對於老齡化更高的上海來說,就是前車之鑒。

  香港第五波疫情主流毒株為OmicronBA.2,是所有SARS-CoV-2毒株中傳染性最強但致病性最低的,與早期全球流行毒株特性有很大不同。香港作為國際重要交通樞紐,在傳播力極強的奧密克戎席捲全球情況下,其所構築的防疫線在奧密克戎面前一下子就被突破了。對於第五波疫情傳播較快、加速上升的原因,我認為,首先,香港人口密度大、大部分民眾居住空間較小,容易相互傳染。其次,部分房屋有大量改裝,例如對排污和通風管道的改動,空氣流通差,房內成為病毒傳播的溫床。另外,醫學追蹤方法比較落後,沒有充分運用大數據科技進行追蹤。醫務防疫人員通過人工手段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尋找傳播鏈條,效率較低。尤其當奧密克戎大規模爆發後,現有人力根本無法追蹤。最後,香港第五輪疫情大部分死亡個案為未接種疫苗人士,極高的死亡率來自大批未接種疫苗、未完成完全疫苗接種或接種疫苗有效率較低的老年患者,兒童的疫苗接種率亦偏低。因此,疫苗接種率較低是造成目前較多死亡人數的重要原因。

  本港「一老一小」的疫苗接種率尤其不理想。根據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和醫院管理局統計,截至4月12日,70至79歲的長者第一劑疫苗接種人數為462629人,接種率是82.5%,第二劑疫苗接種人數為418405人,接種率是74.6%;80歲或以上長者第一劑疫苗接種人數為239371人,接種率是59.5%,第二劑疫苗接種人數為190567人,接種率是47.4%;3至11歲兒童第一劑疫苗接種人數為330379人,接種率為62.6%,第二劑疫苗接種人數為164046人,接種率為31.1%。通過香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2019冠狀病毒病第五波數據統計(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4月12日)得出,未接種疫苗的死亡人數超過七成。70歲或以上長者感染人數為143880人,死亡人數為7609人。其中未接種疫苗70歲或以上長者感染率是32.4%,死亡率是74.3%;3至11歲兒童感染人數為59570人,死亡人數6人。其中未接種疫苗3至11歲兒童感染率是77.7%,死亡率是83.3%。

  依照香港的經驗會發現,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個案55%都發生在養老院或者護理院中,60歲及以上人群佔新冠死亡人數的96%,其中80歲及以上死亡個案佔71%。而在重症及死亡的感染者中,大部分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同為老齡化程度較高的香港地區,在第五波疫情暴發之後,老年人群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之高成為防疫反面教材為上海敲響警鐘。所以,面對新冠病毒變異株帶來的傳播性增強和疫苗免疫力消退的雙重挑戰,推動全民接種,尤其加強對老年人口的保護以及疫苗的接種,刻不容緩。且未來如何更好地在疫情中保護好那些患有長期慢性病和仍居住在老人院中的老人,也是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建議:

  一、立法強制接種新冠疫苗,明確全民接種中的國家責任,在全國公共地方及交通工具實行疫苗護照。《疫苗管理法》第九十七條規定:「免疫規劃疫苗是指居民應當按照政府的規定接種的疫苗」。目前我國對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實際上是由政府主導,由相關部門發出倡議,由相關企事單位組織實施,同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接種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可將新冠疫苗理解為「按照政府的規定接種的疫苗」或將其理解為免疫規劃疫苗。理由有三點:其一,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發生時,疫情防控關系公共風險和公共安全,配合國家組織的應急接種應當是每個公民的醫務;而將新冠疫苗規定為免疫規劃疫苗,將為政府大力動員民眾接種提供法律依據,也能提高民眾接種疫苗的責任意識。其二,這將為動用醫保和財政資金購買新冠疫苗提供法律依據。其三,將新冠疫苗定性為免疫規劃疫苗,有助於明確預防接種致害的國家補償責任,進而提升民眾對疫苗的接受。

  二、提高疫苗接種服務能力,實施緊急措施以降低老年人群死亡率。目前疫情持續爆發,對於認為疫苗「一劑難求」、難預約的人群更是出現了更高的疫苗猶豫率。為促進新冠疫苗接種,包括政府、醫院、企業、社區等在內的有關方面都要積極作為,提高服務能力,近期疫苗接種走進高校、商場、企業的做法就值得效仿。同時,部分偏遠地區仍存在文盲,且不知如何預約疫苗接種的老人也不在少數。建議對此現象,可以以村或社區為單位,進行特殊人群統一接種、老年人群緊急接種;養老院閉環管理,最大程度減少老年人及其看護人與外界的接觸;定期對老年人群進行快速抗原檢測,以便盡早發現和隔離感染者;所有需要住院的老年患者分配到定點醫院,一邊得到更好的治療;對部分未感染的高危老人進行隔離。

  三、重點人群糾偏策略及增加對老年群體的人文關懷。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防控難度大等特點,對人們的心理帶來極大的衝擊,並可能引起部分人群的緊張、抑鬱等心理障礙。且新冠疫苗作為一種新型疫苗,在短時間內研製並接種,難免會增加公眾對於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等擔心,建議政府部門針對疫苗接種意識偏差者,動員各方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且老年人群作為新冠肺炎的易感高危人群,在疫情期間居家隔離,一方面失去群體性的社會活動,另一方面失獨老人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壓力,他們的居家生活和心理狀態需要關註。尤其對已患長期慢性疾病的老人做好人文關懷,發動社工必要時進行適度監督與管控,使其改變對新冠疫苗接種的認知偏差和牴觸情緒,促進社會民眾形成新冠疫苗接種的正確認知。

  四、接種前宣教,多渠道規範宣傳新冠疫苗接種。為了讓民眾了解更多疫苗接種知識,增強接種意願,以及根據疫苗接種禁忌證篩選出適宜接種人群,減少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和異常反應的發生,提高前期的宣教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宣教內容應盡量全面,包含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如疫苗的名稱、成分性狀、安全性、禁忌、不良反應、對人體的保護期等,宣教語言應簡潔易懂,非必要不用醫學術語;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線下等渠道對於新冠疫苗接種意識的宣傳與推廣發揮着不同作用,均衡使用各渠道進行宣傳可使各渠道間新冠疫苗接種意識的傳播相互促進,有效提升整體傳播效率;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出現也使一些關於疫苗安全性的謠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造成了公眾的恐慌心理。因此,建議嚴懲網絡上散發有關新冠疫苗的虛假信息,以及疫苗安全性的過分誇大或詆譭的不良媒體及個人。政府應及時、準確地公開疫苗信息使公民更好地了解新冠疫苗信息,增強對疫苗與政府的信任。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