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韓國釜山同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這次全球矚目的會晤達成的共識有不少亮點,不僅為兩國的貿易戰「踩了煞車」,也讓陷入報復僵局的中美關係破冰向穩,更為焦慮不安的世界注入穩定劑。
中美元首會晤達成的共識可以概括為:美國同意削減、暫停對華加徵關稅,中國暫緩實施稀土出口管制並採購美國大豆,兩國元首明年預計將互訪。
具體包括三方面:一是美國將取消針對中國商品加徵10%「芬太尼關稅」,對中國加徵24%對等關稅繼續暫停一年。中國將相應調整關稅反制措施。二是美國將暫停實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一年,中國將暫停實施10月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即稀土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三是美國將暫停實施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措施一年。中國也將暫停反制措施一年。
美發起貿易戰是「無用功」
中國商務部還表示,中美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相關企業個案處理等問題達成共識;美國在投資等領域作出積極承諾,中國將與美國妥善解決TikTok相關問題。
顯然,困擾中美關係的系列矛盾,經過中美五輪經貿磋商,並在兩國元道會晤上得以一攬子解決。這並非一些分析所謂「中國以『土豆尼』(稀土、大豆、芬太尼)換美降關稅」,而是中國通過硬核實力對抗美國,讓美國不得不作出妥協。正如英國媒體所說,會晤達成的共識相當於「恢復原狀」,這也意味着美國對華發起的貿易戰是「無用功」。
事實是,中國經濟頂住了來自美國的壓力,表現出足夠的韌性。美國對華加徵關稅,中國不僅找到了其他的替代市場,一向敏感的中國股市也沒有「跌跌不休」而是進入新的「牛市」。中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4%,中國經濟的規模、韌性、潛力都比較大。
相比之下,美國莽撞的關稅政策,導致美國通脹率攀升至3%,這不僅是經濟上頗具風險的水平,也連帶影響特朗普的執政基礎,更引發全球焦慮。也許美國對其他貿易夥伴的施壓訛詐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對華博弈上完全失去水準。
這次會晤達成的共識,也許會讓美國不服氣,但美國已經意識到和中國「掰手腕」沒有關鍵籌碼,更無致勝之牌,認可中國的實力地位,不再和中國「陷入相互報復的惡性循環」,才是理智之舉。正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當今世界還有很多難題,中國和美國可以共同展現大國擔當,攜手多辦一些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實事、好事。」
中美元首會晤為中美關係校準了航向。習近平主席指出,「面對風浪和挑戰,兩國元首作為掌舵人,應當把握好方向、駕馭住大局,讓中美關係這艘大船平穩前行。」這一比喻生動詮釋了元首外交對雙邊關係的戰略引領作用。
保持高層溝通增進戰略互信
從中美關係的經驗看,雙邊關係的穩定也需要透過高層保持溝通,藉此增進戰略互信。2017年海湖莊園會晤後,中美曾通過「百日計劃」緩解經貿摩擦;2018年阿根廷會晤則暫時叫停了貿易戰升級。此次釜山會晤展現了中美兩國危機管控的智慧。不過,相比過往的會晤,中美戰略實力不僅有了此消彼長新變化,中國也有了精準反制美國的更多工具。因此,這次會晤對中美關係穩定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戰略意義。
當然,中美關係仍面臨多重挑戰。特朗普政府國內政治壓力、美國對華戰略的不確定性,以及台灣問題等敏感議題,可能成為兩國新一輪摩擦的導火索。美方若在台灣問題上「打擦邊球」,可能迅速破壞會晤建立的互信基礎。此外,美國國內部分勢力對中美合作持懷疑態度,可能通過立法等手段限制兩國在高科技、投資等領域的互動等。
在此情勢下,中美需進一步落實元首會晤的共識。首先,確保高級別對話機制高效運轉,避免淪為「空談」。經貿協議的細化執行方案落地,均需雙方團隊高效協作。其次,中美應當在多邊機制中尋求更多合作空間。2026年,中國將擔任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東道主,美國將主辦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雙方若能在全球經濟治理、氣候變化等領域協調立場,將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