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謀篇之際,數字貿易正成為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的核心力量。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4年廣東省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7454億元人民幣,佔全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量逾三分之一;而2025年上半年,大灣區內地九市進出口總值4.38萬億元,同比增4.3%,佔廣東進出口總值的96.3%,這樣的體量使其貿易一體化水平不僅關乎區域發展成色,更深刻影響國家參與全球數字治理的話語權。
香港數字貿易核心業態持續發展,依託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國際規則對接優勢與「一帶一路」節點地位,成為大灣區數字貿易制度銜接的「橋樑」,更為跨境電商打通全球通道提供核心支撐。以數字貿易破解制度差異、打通流通梗阻,既是落實「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戰略部署的必然選擇,更是大灣區在「十五五」期間鍛造開放新優勢的核心路徑。推動數字貿易賦能大灣區一體化,在「十五五」期間聚焦幾個突破點。
規則協同先行,打通制度「堵點」。建立大灣區數字貿易規則互認清單,將數據跨境流動、電子簽名等條款轉化為統一操作指南,以「白名單+負面清單」雙軌管理,創新「數據海關」監管模式,將數據跨境處理周期縮短。同時主動對標CPTPP、DEPA等高標準規則,在數據私隱保護等領域開展壓力測試,形成可複製的灣區方案——其中香港可憑藉長期積累的國際規則經驗,帶動灣區規則與全球高標準接軌,降低跨境電商「出海」的規則壁壘。
設施互聯築基,夯實發展支點。推進大灣區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升級擴容區域數據中心,打造覆蓋三地的算力網絡;依託現有5G基站資源構建跨境數據走廊,實現物流、支付等資訊即時互通;培育跨境電商、數字金融領域平台型企業,降低中小微企業參與成本。唯有設施「硬聯通」與數據「軟聯通」並舉,才能築牢一體化根基──而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與數字金融中心,可帶動走廊資源優先服務跨境電商的全球倉儲、國際結算需求,提升灣區數字貿易的全球響應效率。
提供區域協同發展範式
當前大灣區數字貿易存在城市同質化競爭、企業協同不足等問題,未能形成聚合效應。「十五五」時期應構建以香港為核心引領的差異化協同生態:香港應聚焦數位金融、國際規則對接與全球市場樞紐功能,憑藉自由港政策與「一帶一路」中轉優勢,帶動大灣區跨境電商通過香港輻射全球──例如助力內地產業帶電商對接東南亞、歐美市場,提供多語種合規服務與國際物流整合方案;深圳強化技術創新,為香港帶動的「出海」業務提供數字技術支撐;廣州側重產業數字化,為跨境電商供應鏈提供產業基礎;澳門連結葡語國家市場,與香港形成全球市場互補。在此基礎上,設立區域數字貿易發展基金,香港可依託國際資本聚集優勢引導基金重點支持「電商+產業帶+全球通道」項目,帶動傳統製造業通過數字貿易走向國際;建立三地數字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借助香港國際人才資源培育具備全球視野的數據治理、跨境合規人才,為香港帶動灣區數字貿易全球化提供智力支撐。
「十五五」規劃為大灣區發展注入了新的確定性,數字貿易正是將這種確定性轉化為一體化實效的關鍵抓手。從香港帶動規則協同破除制度壁壘,到依託香港樞紐夯實全球互通基礎,再到以香港為核心激發生態共榮動力,大灣區定能以數字貿易一體化破解發展難題,為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提供範式,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佔據主動。
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