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事論事/從「十五五」規劃看香港的三重機遇\李文俊

時間:2025-10-28 05:02:09來源:大公报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日前勝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為未來五年國家發展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也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在學習全會精神時明確指出,「必須學習好和貫徹好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國家發展藍圖中找準優勢定位,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凝聚力量、開拓進取、奮發作為」。在此承前啟後的歷史節點,深入領會四中全會的精神,把握香港的戰略機遇,意義重大。

  國家的發展,是推動香港開創新局面的根本所繫。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以及十二方面重點工作,都為香港帶來重要啟示。

  一、鞏固提升獨特地位,成為國家「雙循環」的關鍵樞紐

  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這為香港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空間。在「十五五」時期,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不僅需要鞏固,更需提升。具體而言,香港可以作為內地企業「出海」的首選平台,通過設立財資中心、區域總部,進行跨境結算、融資,並借助香港的專業服務拓展海外市場。同時,香港也能將國際資金、企業和人才「引進來」,打造成為匯聚國際高端要素的樞紐。

  此外,香港作為國家境內唯一的普通法司法區,在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四中全會提出擴大制度型開放的背景下,香港可以在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生產要素跨境流動等新興領域扮演「試驗田」和「橋頭堡」的角色,為國家深化對外開放進行壓力測試和路徑探索。

  二、驅動創科與產業升級,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點

  全會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重中之重,並提出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與香港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

  事實上,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是香港現在以及未來工作的重點。面對國家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存在的「卡脖子」問題,香港應憑藉優秀的科研實力和國際化的人才環境,在國家科技攻關中承擔重要使命。一方面,香港可以聚焦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利用大灣區的產業鏈優勢,構建「研發─轉化─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北部都會區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是香港對接國家創科戰略、探索建立國家級創科產業基地的前沿陣地。

  另一方面,發展創科離不開強大的資本市場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通過上市制度改革,擴大對人工智能、半導體、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的融資支持,將資本有效導入國家最急需突破的科技領域。

  三、深化區域協同與人文交流,成為國家軟實力的卓越展示窗

  全會還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將繼續深入推進。這為香港強化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並深化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融合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文化層面,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完全有能力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平台。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一系列國際盛事在香港舉行,如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香港國際創科展等,這些都是展示國家形象、促進人文交流的絕佳窗口。

  在區域協同層面,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未來需繼續深化與廣東、澳門的互利合作,重點推進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提升人流、物流、數據流、資金流的流通效率。從香港國際機場與內地機場的成功實踐,到大灣區仲裁協作,再到跨境數據驗證與支付通的優化,這些具體舉措都將大幅提升大灣區的一體化水平,為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區域實踐範本。

  「十五五」規劃的開啟,標誌着國家現代化建設邁入新階段,也為香港的發展帶來了鞏固樞紐地位、驅動創科升級、深化區域人文協同的三重戰略機遇。正如李家超所指出的,「學習好貫徹好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大的政治任務。」面對新的歷史征程,香港社會各界需要準確領會全會精神,主動對接國家規劃,在國家發展藍圖中找準自身定位。

  機遇與責任並存。香港唯有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發揮自身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才能在服務國家大局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繁榮穩定,真正書寫出由治及興的嶄新篇章,與祖國共同邁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海南社團總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