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鄭麗文以50.15%的得票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綜觀此次選舉過程,從「六強混戰」到「三陣營博弈」,無論候選人之間火力全開的激烈論戰,還是支持者花樣百出的幕後較量,都折射出國民黨內部對兩岸路線的深刻分歧與戰略焦慮。勝選後的鄭麗文如何強化「我是中國人」的鮮明立場、如何平衡黨內改革呼聲與統合藍營力量,仍是考驗智慧的難題。歷史從不偏愛猶豫者,唯有順應大勢、勇於擔當,方能在民族復興的坐標中找到政黨的真正歸宿。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最初有鄭麗文、郝龍斌、張亞中等6人登記參選,但逐漸形成三個陣營對壘的局面:一是以鄭麗文為代表的新生力量派,依靠年輕人力量,憑藉強大的網絡議題,凝聚厭煩傳統政治的黨員;二是以張亞中為作表的理想信念派,堅持正統深藍理念,持鮮明的深藍立場;三是以郝龍斌為代表的傳統組織派,依賴黃復興黨部和地方派系支持。
張亞中在參選人辯論中慷慨陳辭,炮轟鄭麗文,拳打郝龍斌,可謂過足了論戰癮,無奈曲高和寡,氣勢上佔先、選票卻未能同步佔先。
郝龍斌在選情急轉直下時,突然提出「台灣不獨、大陸不武」的口號,並與趙少康聯手試圖挽回頹勢,重拾支持的聲勢,可惜的是趙少康學民進黨祭出「抹紅」昏招。
鄭當選反映黨內求變心理
鄭麗文在最後辯論中,毫不避諱地表達了她對兩岸統一的立場,直言「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強調台灣與大陸不僅在政治、經濟上有深厚的聯繫,更在文化、歷史上緊密相連。此外,鄭麗文在「誰能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及「誰最有能力鬥贏民進黨」等關鍵議題上也獲得了最高認同,並助其最終勝選。這反映出黨員群體中求新求變的心理,期待一位能強力對抗民進黨的領導人。
此次國民黨主席選舉火藥味十足,秉持了「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做派,選舉結束後,黨內亟需重整旗鼓,加強內部團結。對鄭麗文而言,目前有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排除「老人政治」的干擾。此次選舉「老人政治」影響無處不在。選舉前國民黨發布消息稱,本次改選不再設立專門的開票中心,這意味着計票過程將全程不對外公開。此等不按常規出牌的動作,實際上透露出郝龍斌背後的朱立倫、韓國瑜、侯友宜、趙少康等多位國民黨「大佬」的不甘與無奈。而在選前的關鍵時刻,趙少康公開呼籲大陸不要介入國民黨主席選舉,並要求台灣安全部門介入調查。
幸好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最後時刻,「果斷」恭喜鄭麗文當選主席,總算給此事畫上了一個句號,但能否給國民黨的「老人政治」打上休止符,恐怕還得「騎驢看唱本──走着瞧」,這將是考驗鄭麗文政治智慧的第一道難題。
二是排除外部勢力的干擾。長期以來,國民黨一直奉行所謂「親美、友日、和中」的政策,去年朱立倫在舊金山參加國民黨全美黨務幹部研習會時再次重申有關政策。所謂「親美」,其實就是跪美,對美國言聽計從、俯首聽命;所謂「友日」,其實是媚日,對日本低三下四、奴顏媚骨;所謂「和中」,其實是「遠中」,對大陸只要好處,拒絕統一。
排除「模糊路線」干擾
鄭麗文作為一位新生代政治人物,明確提出國民黨需要改革,並批評美國干涉兩岸事務,這些立場為她贏得了不少支持,接下來,鄭麗文若能真正排除美日外部勢力對兩岸事務的干涉,與黨內「親美派」必然會有一番較量。
三是排除「模糊路線」的干擾。島內學者許文忠曾批評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嚴重迷失。鄭麗文以「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為核心,強調台灣現行的憲制性規定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法理基礎,痛斥「台獨」為「法理不通的死胡同」和「政治騙局」。她通過「不敢認中國人就去民進黨」的犀利言辭嚴明劃清了藍綠界限,推動國民黨擺脫了「暗獨」曖昧立場。因此,排除「模糊路線」的干擾,重新回到「九二共識」,明確兩岸路線,將是鄭麗文扭轉政治被動,帶領國民黨浴火重生的關鍵。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昨日致電鄭麗文,祝賀其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指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期望兩黨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國家統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守護兩岸同胞根本利益,攜手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因此,國民黨當務之急是推進國家統一,在民族復興的坐標中找到真正歸宿。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