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關係/荷蘭要為「明搶」中資企業付出沉重代價\軒轅靖

時間:2025-10-18 05:01:53來源:大公报

  10月12日,荷蘭政府決定對中國企業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施加限制措施,聲稱原因是其可能對「荷蘭及歐洲的經濟安全構成風險」。荷蘭經濟事務部門在9月30日下達行政指令,限制安世半導體及其關聯實體的經營決策,並實際剝奪中方股東的正常控制權,將安世99%的股份交由第三方託管。這一舉措嚴重違背市場經濟基本原則,暴露了西方國家將經貿問題政治化的本質,撕下了荷蘭「法治國家」的虛偽面紗。

  安世半導體是全球領先的汽車芯片供應商,自2019年被聞泰科技收購後,近五年為荷蘭貢獻1.3億歐元企業所得稅,僱用數千名當地員工,研發投入增長150%,全球專利數量激增近千項。荷蘭政府卻以「防止關鍵技術流向中國」為由,對一家運營良好、為歐洲經濟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實施「明搶」,邏輯荒謬至極。

  開創了惡劣先例

  令人玩味的是,荷蘭政府援引的《物資供應法》已有70餘年歷史,該法案原本用於戰時物資分配,荷蘭卻將其用於正常運營的跨國企業,堪稱法律「武器化」和「政治化」的典型。

  在荷蘭政府採取行動前,聞泰科技去年12月已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上月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擴大出口管制,將清單企業持股至少50%的子公司納入管控範圍。因此,荷蘭「明搶」中企子公司的惡劣行為,明顯是配合美國政府。

  自2023年起,荷蘭已追隨美國限制阿斯麥對華出口先進光刻機,今年更擴大至所有可能提升中國製造能力的設備。此次「明搶」實為「資本控制」取代「出口管制」的升級版,標誌着西方對華科技圍堵從「卡脖子」邁向「斷根」。

  當合法收購的企業可被隨時接管,全球投資者對歐洲法治的信心將受到根本動搖。有歐洲芯片行業分析師直言:「這不是保護國家安全,而是摧毀歐洲自身的技術優勢。」

  更諷刺的是,荷蘭政府宣稱「安世仍可正常生產」,但資產、知識產權、業務及人員被凍結,已對安世的全球運營造成實質性影響,據悉部分主要技術人員已暗尋下家,員工人心惶惶。

  中國外交部明確表態,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反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聞泰科技已啟動一切法律與外交途徑,要求荷蘭政府撤銷錯誤指令,維護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開放與合作。

  真正的危險不是技術外流,而是信任崩塌。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建立在分工與互信之上,而今政治干預正在取代商業邏輯。若各國紛紛效仿「追溯性審查」「資本凍結」,跨國企業將無所適從。車企不會坐等芯片斷供,它們會轉向更可靠的供應商,而那個曾經開放、高效的歐洲市場,或將淪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

  荷蘭的「法治」實踐已證明,當政治干預成為常態,「法治」便淪為政治工具。此次事件開創了惡劣先例:一個國家可以隨意凍結別國企業資產,理由可以以「國家安全」,而無需任何事實依據。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中荷兩國企業利益,更嚴重破壞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穩定性。

  中方必然採取對等反制

  中國不會坐視不理。若荷蘭繼續對中資企業採取歧視性措施,中方必然採取對等反制。中國已通過嚴格管制稀土出口,對荷蘭阿斯麥形成有效制約。一旦中國出手反制,荷蘭將不得不面臨來自中國的雷霆萬鈞之勢。

  安世事件的本質,是一場「控制權之爭」,西方既擔心技術外流,更恐懼中國企業的規模與盈利能力。因此採取「明搶」方式,不過如此下三濫的手段,正暴露了西方「法治國家」的虛偽本質。

  當「國家安全」淪為干預正常商業運作的藉口,當「市場原則」淪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全球產業鏈的穩定與繁榮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呼籲各方回歸理性,尊重市場規律,共同維護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健康發展。

  國際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