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2002年,楊振寧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座無虛席。右圖:一九六四年,楊振寧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作公開演講。
著名物理學家、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10月18日逝世,享年103歲。楊振寧的一生與香港關係密切,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多次在香港演講,在中文大學授課。他對香港科技發展寄予厚望,鼓勵年輕學子為「科技興國」作出貢獻,他那「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的家國情懷,和「寧拙毋巧,寧樸毋華」的治學格言,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香港科研人員。
昨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楊振寧銅像前,不少中大的學生、教職員及校友專程前來獻花致敬。有學生表示,楊老的愛國情懷是所有青年學生的榜樣。香港科學界沉痛哀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局、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都發文悼念,形容楊振寧教授辭世,對於全球學術界是無可估量的損失。「他為科學與人類進步作出的不朽貢獻,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大公報記者 義昊 李清
1964年12月30日下午4時,楊振寧在剛建成不久、香港最大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以《近代高能物理學之認識》為題作演講,引起轟動。1964年12月31日《大公報》報道:「中國物理學家楊振寧昨公開演講,大會堂內空前擁擠,場外有千餘聽眾輪候無法入場。」熱情的市民不一定聽得懂楊振寧要講的題目,但都想一睹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為中國人增光爭氣的青年科學家的風采。
踏入70年代,楊振寧來香港講學更頻繁了。1976年3月,楊振寧在回內地探親途經香港時,應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的邀請在中大作報告,介紹他最近和吳大峻合作研究磁單極子量子化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這一成果中,他們發現規範場與纖維叢有密切的關係,這使得他們大為驚詫。
這次演講,香港大專院校有100多名教師前來聽講,課堂裏座無虛席,就連過道上都坐滿了學生。楊振寧生動有趣和深奧的演講,引起聽眾極大的興趣,受到熱烈歡迎。物理系主任徐培深最後代表大學和物理系以及聽眾向楊振寧致謝意。演講完畢後,楊振寧還與香港大專學生聯會的代表座談。
80年代起的十多年內,楊振寧每年有近三個月的時間在中大工作。1983年起,楊振寧擔任榮譽教授,1986年起為博文講座教授,多次主持物理專題講座和公開演講。1987年,中大設立「楊振寧閱覽室」。楊振寧在1998年接受榮譽博士學位,更在1983年開設研究生選修課,2006年又開設了一門特別設計的選修課,名為「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
有一件事特別體現出楊振寧的家國情懷。1997年楊振寧獲中大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中大很早就想給楊振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但他遲遲沒有接受。究其原因是1997年之前在大學的學位頒授儀式上有一個英國傳統,就是接受學位的學者要在校監面前鞠躬,然後校監手持一根小木條在接受者頭上敲一下。然而楊振寧不願意對英國人行這個禮,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中大校監改由中國人擔任,楊振寧才欣然接受這個榮銜。儘管那年楊振寧剛做了心臟搭橋手術,他仍親身蒞臨榮譽學位頒授典禮。
文獻手稿筆記全部送贈中大
楊振寧數十載學術生涯,留下了大量極其珍貴的科學文獻手稿、筆記、書信,以及其曾經獲得的獎章、獎狀,其中包括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金章。2001年楊振寧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退休後,這批珍貴材料將如何處理,學術界人士都極為關注。結果,楊振寧沒有把它留在石溪,而是全部送贈給香港中文大學。
楊振寧與香港的另一項淵源,是先後擔任了由愛國實業家查濟民創立的「求是科技基金會」及由影視巨子邵逸夫設立「邵逸夫獎」的評審委員及顧問,親力親為,每年都來港及到內地進行評審和頒獎,推動中國的科研事業及學術交流,提拔了大批青年科學家和鼓勵學子投身基礎研究,得到了高度評價。楊振寧與查、邵兩位出資者,更建立了科學家與企業家之間的深厚友誼,共同為「科技興國」作貢獻。
楊振寧對香港物理學的發展寄予厚望。在1999年12月迎接世紀交接的日子裏,楊振寧說,只要香港人共同努力,將能迎頭趕上急速發展的世界科技潮流;他還說年輕人在21世紀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只要香港青年能抓住時機,香港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鼓勵香港追趕資訊科技大趨勢
2000年7月底至8月初,楊振寧在香港參加「第三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大會」,他再一次對媒體呼籲,香港有發展世界級物理學的良好條件,配合香港人的智慧,吸引科技人才到港工作絕不成問題,但必須及時迅速地招攬各方面的人才,以追趕資訊科技的大趨勢。
可堪告慰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是,香港近年致力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在創新路上不斷邁步向前。今年9月份,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中,香港在全球139個經濟體中排名上升三位至第15位,並在亞洲保持第五位。在百強創新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獲評為全球第一。「加速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是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特區政府表明,「我們會持續完善創科生態圈,聚集全球創科資源和人才,全力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也留下了不少楊振寧與家人的回憶。楊振寧的妹妹楊振玉撰文回憶,上世紀60年代,大哥楊振寧想念高齡的父母親,也想念20多年未見面的弟弟妹妹,幾次和父母及弟妹團聚,地點都是在香港。
1964年,楊振寧與父親一家又在香港團聚。那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剛剛試爆成功,美國政府擔心楊振寧回中國,遂指使其香港領事館幾次三番打電話給他,說可以幫助他的父母及家人移民美國。但楊振寧幾乎是不假思索地答覆:「他們要回上海。」
1986年,他應邀擔任中大博文講座教授,1993至1998年與丘成桐聯合出任中大數學科學研究所創始所長,對香港的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因為經常訪問香港,從80年代起楊振寧便把母親接到香港同他居住,一直到1987年母親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