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港事港心/美國內部危機外化 香港需謹慎應對\郭凱傑

時間:2025-09-29 05:02:06來源:大公报

  近日,美國新任駐港總領事伊珠麗(Julie Eadeh)先後與陳方安生及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見面,引發香港輿論廣泛關注。多方分析將此視為境外勢力試探香港國安底線的信號。筆者認為,事件不僅反映中美博弈的延續,香港更需探討如何築牢國安屏障之餘,利用自身優勢應對國際關係挑戰。

  伊珠麗精通中文和阿拉伯語,曾長期駐紮中東敏感地區,如巴格達、貝魯特和耶路撒冷,更專司「人權與民主」議題,與當地政治團體互動甚密。2019年8月,正值香港黑暴高峰,她以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政治部主管身份與黃之鋒、羅冠聰等人在酒店會晤,討論推動美國國會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可見其干涉中國內政的「業績」。伊珠麗此番重返香港,官升一級,會面對象更是曾經宣布淡出公共事務卻「退而不休」的陳方安生,難免引發猜測:這是否美國測試香港社會反應,探詢國安紅線的新舉措?

  美未放棄重建在港政治網絡

  特朗普政府早前大幅削減美國之音(VOA)和自由亞洲電台等機構撥款,導致VOA員工停職,機構陷入癱瘓。這被視為資訊戰工具的收縮。VOA跟自由亞洲電台歷史上被用作擴大美國影響、對抗中俄的「軟實力」武器,因此特朗普的舉措令不少反對美國干涉別國內政的有識之士拍手稱快。

  然而,從今天看來,這一收縮似乎並不意味美國放棄對華施壓,讓媒體回歸本土優先,反倒只是針對特朗普口中的「左媒」。從伊珠麗會晤事件可見,美國在資訊戰外,仍透過外交渠道維持影響力。伊珠麗的任命很可能是意在利用其經驗,重塑美國在港網絡以及因國安法而遭遇重大打擊的影響力。

  中美關係近年波折不斷。特朗普1.0年代已經把貿易戰和科技封鎖視為對華政策的主軸;拜登則持續將香港視為施壓中國的槓桿。到了特朗普2.0時代,則更顯出把一切政策(包括貿易、簽證)武器化以達成自身目的的意願,甚至施壓第三方國家以達成目的(如施壓印度停購俄羅斯石油等)。伊珠麗會晤可視為類似試探──若香港掉以輕心,美方或視為可以資助相關團體或推動政治議程的「綠燈」。因此,香港必須審慎應對。

  要正確理解當前形勢,必須清楚認識到美國內部矛盾加劇,是其針對中國和香港的根源。近年來美國社會出現嚴重撕裂,經濟不平等和道德危機日益凸顯;最高法院近年就允許公共場合持槍、取消女性墮胎權憲法保護等的判決都是撕裂的明證。在中產階層萎縮、財富兩極化的背景下,知識界和政治人物缺乏反思,就形成將內部問題歸咎外部威脅,將民主危機歸咎於中國「專制」的論調,從而忽略自身治理失能。

  這種內部危機延伸到外交,令美國逐漸從全球自由貿易倡導者轉向「小圈子」,背離自身建立的國際秩序。對中國和香港特區的針對性政策,便是此邏輯的延伸:視香港為施壓槓桿,試圖通過外交試探及施壓維持影響力。這不僅加劇中美摩擦,還暴露了美國「民主燈塔」光環的加速暗淡。

  長年制裁不減香港經濟韌性

  話雖如此,筆者認為香港有足夠的底氣應對形勢轉變。國安法實施五年來,已築牢法律屏障。市民上周到美領館就伊珠麗與陳方安生等人的會面提出抗議,反映新時代下社會的共識:香港事務不容外力插手。此外,香港對美方的經貿價值依然巨大。工業貿易署數據顯示,2024年美港雙邊商品貿易總額達643億美元(5017億港元),按年增長6.2%。香港是美國第七大葡萄酒市場、第七大牛肉出口市場。香港共有10間美資持牌銀行、19間美資保險公司。這些緊密聯繫令香港對美具巨大戰略價值,逼迫美方三思而後行。若美方過度干預,終將損及自身利益。

  最近幾年,儘管面對美國制裁,但香港經濟韌性未減。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繼續位列全球第三,更拉近了與前兩位的距離;《世界經濟自由度2025年度報告》則繼續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同時,香港也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最新世界競爭力排名榜中重上世界前三。香港應善用自身優勢,深化與全球的經貿合作,同時堅守國安紅線,方能乘風破浪,化挑戰為機遇。

  筆者相信,香港有足夠底氣應對國安及經濟上的多方挑戰。伊珠麗在會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崔建春時曾承諾,將帶領美駐港總領館推進積極議程,推動美港交流合作。正如上文指出,她到港後的言行似乎與香港新形勢及不干涉內政原則不符;且讓一眾看官聽其言、觀其行,推動中美關係在尊重中國主權和特區法治的基礎上平穩發展,互利共贏。

  全國青聯委員、公共政策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