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政策建議/從「文化展示」轉向「產業創造」\胡恩威

時間:2025-09-24 05:02:03來源:大公报

  圖:西九文化區需轉型為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引擎,更好結合香港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硬實力。

  香港西九文化區面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推動西九文化區及本地文創產業多元發展」,這為西九發展指明正確方向。筆者認為,西九需要從「文化展示」轉向「產業創造」的發展新思維。西九文化區原來的運營模式是依靠商業活動補貼藝術文化開支。然而,現實情況是商業收入「未到位」,而文化開支卻持續增加。

  西九文化區的財務狀況令人擔憂。2024/25財政年度,管理局的基本收入按年下跌18%,從上一年的10.61億港元減至8.71億港元。其中,門票收入同比下跌23%,企業對企業收入(包括籌款和機構拓展等)分別減少30%和12%,利息收入也減少24%。只有租金收入保持穩定,但遠不足以抵銷整體虧損。

  儘管M+博物館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了多個展覽,共吸引超過1500萬人次參觀,比預期多出26%,場地出租率也近乎百分百,但卻是「旺丁不旺財」。西九文化區面臨着全球文化藝術機構的共同困境──文化設施本身難以盈利。昨日獲行政長官委任為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的陳智思曾表示,美國藝術館依靠大基金資助,歐洲靠政府補貼為主,而香港則是靠地產收入補貼文化設施。

  重新定位創新合作模式

  西九文化區規劃之初,整體最高地積比率定在相當低的1.81倍。這與九龍區7.5倍的地積比率相比,可說是一種嚴重的浪費。低地積比率限制了西九文化區的發展空間和商業潛力。正如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所說,適度增加西九地積比,「一來可增加文化設施的面積;二來可增加西九的商住面積,帶來額外收入;三來也可帶來足夠的人流;四來亦可紓緩市區嚴重的土地荒」。西九文化區的管理模式也值得反思。雖然初衷是避免政府限制文化藝術界發揮創意的體制,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政府的影響仍是很大」。

  西九文化區需要重新定位,從單純的「文化展示」轉向「文化產業創造」。

  要推動本地文創產業多元發展,西九應當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硬件空間,開發更多文化投資機會。根據原先規劃,需要興建更多文化硬件,如10000人的演藝場地和會展空間,這樣才能使西九文化區成為香港文旅產業發展的平台。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計劃舉辦更多高知名度的國際性大型活動,包括第二屆「香港國際文化高峰論壇」、「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2026年年會」等,這些活動有望提升西九的國際影響力。

  西九文化區需要創新合作模式,強化與內地和亞洲文旅集團及專業演藝的合作。施政報告提出,M+將與國際知名博物館聯合策展,並籌劃《大狀王》進行更多內地巡演,將其打造為經典長演音樂劇。

  西九還應發揮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優勢。通過與內地和亞洲文旅集團的合作,吸引投資和專業知識,共同開發文化產品和市場。特區政府已與20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這為西九文化區的國際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礎。現在需要的是將這些協議轉化為具體的文化產業合作項目。

  西九文化區需要清晰未來五年的財政安排。目前,西九已獲政府批准出售區內住宅發展項目,但項目預計最快明年招標,2032年落成,資金進賬仍需時間,短期內仍需透過銀行貸款、發債等方式來融資。這種不確定性影響了西九文化區的長期規劃和發展。

  未來可強化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領導角色,使西九文化區更加專注於文化產業的發展。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將繼續加強全方位的內容製作能力,擴大製作及委約文化品牌(IP)的範疇,涵蓋原創展覽、表演藝術節目及文化活動,為西九發展成為世界級文化藝術樞紐奠下穩固的基礎。

  打造文化產業融合引擎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去年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為文化藝術政策的長遠發展訂下清晰方向,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西九文化區應與文旅局和藝發局建立更加明確的分工協作關係,形成合力推動香港文化產業發展。

  西九文化區需要積極探索文化產業化的可行路徑。短期內,可以加強文化藝術產業,如提供拍賣品收藏香港或評鑒服務,所得收入都可以幫補西九開支。中長期來看,應當發展成為一個文化產業鏈齊全的區域,包括創作、製作、展示、交易等各個環節。施政報告提出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吸引更多國際拍賣行、畫廊及專業人才落戶,這是正確的方向。

  西九文化區面臨着現實的挑戰:接近7.7億港元的財政赤字、收入減少18%,以及住宅項目需要等待招標的資金周轉期。但轉機也在顯現,政府已批准西九出售區內住宅發展項目,施政報告明確予以更多支持。明年西九藝術公園海旁的新碼頭最快年底啟用,預計開辦往來中的渡輪航線;2026-27年,藝術廣場大樓將落成——這些發展將為西九帶來新的機遇。

  西九文化區的未來,在於能否從純粹的文化展示場所,轉型為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引擎,這才是香港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的最佳結合點。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