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教育思考/打造國際教育樞紐 完善配套多方共贏\王惠成

時間:2025-09-20 05:02:04來源:大公报

  近年,特區政府致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推出一系列措施,打造「留學香港」品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宣布,由2026/27學年起,政府資助專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增至50%,吸引更多海外學生來港升學,加快推動香港教育國際化。

  自政府提升非本地學生限額一倍至40%以來,各大學積極招收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學生,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及東盟國家的學生。隨着政府進一步放寬非本地生的限額,相信能夠鼓勵院校招收更多非本地生,不僅有助大學多元發展,亦能夠拓闊本地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此外,國際生比例是不少世界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之一,提升非本地生比例,有助香港大專院校在全球排名中更具優勢,吸引更多優秀師資和研究資金,形成良性循環。非本地生畢業後如選擇留港發展,亦可在創新科技、金融、醫療等領域作出貢獻,推動本地產業升級轉型。

  循序漸進取錄非本地生

  儘管政策方向值得肯定,但我們必須關注相關配套能否同步跟上。本人期望政府和大專院校加強相關配套,保持教學質素,確保本地學生的學習機會不受影響。各大學亦要充分考慮本身條件是否足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取錄更多非本地學生。

  事實上,本港大學的宿位長期供不應求,本地及非本地生均難以申請宿位,影響校園生活及學習體驗。如非本地生人數大幅增加,而宿舍供應又未能配合,勢必加劇宿位競爭。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學生而言,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校園生活和學習效能。

  除了宿舍外,其他校園設施如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運動設施及學生輔導服務等,同樣面臨飽和的壓力。教授及導師的工作量亦會相應增加,從而影響教學和研究質素。這些都是大學管理層和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否則會損害本地生的學習福祉。

  為此,本人建議政府與大專院校攜手合作,多管齊下,確保能夠同時照顧到本地生和非本地生的需要。首先,要增加教學資源投放,並加快宿舍擴建,保障所有學生基本住宿及學習需要。施政報告提出增建學生宿舍供應,包括擴展「城中學舍計劃」,無疑值得肯定。本人期望政府能夠進一步拆牆鬆綁,提速提效,大幅增加宿舍供應。

  加強語言生活等支援

  隨着學生人數增加,教學人手及支援人員也需要同步增加,確保教學質素及師生比例維持高水平。同時,「北都大學教育城」的規劃也應加快落實,以應對長遠的發展需求。大學亦應投放更多資源,舉辦各類型的文化交流和共融活動,鼓勵本地與非本地學生互動,共同建立一個多元共融的校園社群。院校亦應加強為非本地生提供語言、生活等方面的支援服務,協助他們更快融入校園。

  增加非本地生限額,有助香港高等教育長遠發展,對經濟及社會發展均有積極作用。只要政府與大學能妥善規劃,逐步完善各項配套設施,保障本地生權益及教學質素,相信能夠達至多方共贏,推進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斷提升香港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和教育競爭力。

  教聯會副主席、沙田區議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