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香港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同時面臨內外嚴峻的發展挑戰,如何迎難而上開創新局面,對特區政府是一個重大的考驗。17日,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以宏闊的視野、創新的政策、務實的舉措,勾勒出未來發展藍圖。整份施政報告貫穿着「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既體現了對中央要求的堅決落實,又彰顯了對民生福祉的深切關懷,更展現了對香港未來的戰略思考,可謂是一份兼具政治高度、改革力度、民生溫度的施政報告,將帶領香港各界團結一致開創發展新局面。
改革制度,強化治理。報告直面政府治理中的痛點,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部門首長責任制」。這一制度將部門首長的責任系統化、制度化,當出現問題時,會按缺失輕重情況,進行相應行政或紀律處理。此舉彰顯了特區政府提升治理效能的決心,確保各項政策能夠有效落實。
改革制度、拆牆鬆綁
同時,報告創新性地提出成立「AI效能提升組」,由政務司副司長擔任組長,統籌和指導各政府部門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重組不合時宜的工作流程,推動科技革新。這一舉措預示着特區政府將全面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公共服務效率,打造數字政府,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注入新動能。
拆牆鬆綁,重點突破。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布局,在施政報告佔據重要地位。李家超甚至用「心急如焚」來形容推進北都發展的緊迫感。為此,報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長官親自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分別負責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大學城籌劃建設、規劃及發展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報告提出要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授權政府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園區公司、管理指定地區跨境流動的便捷方法等。一系列「拆牆鬆綁」的舉措將極大加速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進程,使其成為香港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平台,構建深港合作新範式。
投資未來,提升動能。在產業發展方面,報告展現了對香港經濟多元化的戰略思考。財政司司長將帶領相關政策局、部門及公營機構,制訂促進產業和投資的優惠政策包,吸引高增值產業和高潛力企業落戶香港。報告特別提出要引進和發展飛機回收、新能源產業等新型工業化產業。同時,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發展,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作為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香港還將大力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易樞紐,構建機場城市藝術生態圈,與巴塞爾藝術展深化合作。這些舉措既是對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定位的具體落實,也是對提升香港國際競爭力要求的積極回應。
融入大局,創新機制。報告高度重視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定位。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提出整合香港的外地辦事處,組建成一站式平台,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平台「出海」。在金融方面,政府會加速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推動更多機構在港拓展黃金倉儲,建造區域黃金儲備樞紐。同時,報告還提出要繼續推動發展香港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成立大宗商品策略委員會,加強大宗商品政策的頂層設計和長遠策略制訂。這些舉措體現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發揮獨特優勢的戰略思維,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心繫民生,加大投入。報告以民生為壓軸專章,是篇幅最大的一章,涵蓋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關愛共融等九個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範疇。在住房領域,報告提出了多項豐富置業階梯的措施。其中,居屋綠白表比例由40:60調升至50:50,協助更多公屋租戶變成業主。醫療方面,將加快專科服務,並推動中醫藥發展等等。
思路更清晰、舉措更有力
報告對青年發展給予特別關注。其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將提供更多參與國際組織實習和國際會議的機會,推動本地青少年的國際和內地交流。在教育方面,報告提出要加速建設北都大學城,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發展應用科學大學。同時,放寬自資收生限制,非本地生上限由40%增至50%,研究生自資學額上限增至120%。為增加學生宿舍供應,政府已推出「城中學舍計劃」,便利市場把現有商業大廈(包括酒店)改作學生宿舍時免卻改劃手續。
總而言之,這是一份勇於作為,積極改革創新的施政藍圖。正如「港澳平」文章所表示,新一份施政報告亮點紛呈,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改善民生的思路更清晰、舉措更有力、方法更創新。這三個「更」,既是決心、魄力、執行力不斷提升的反映,也是貫徹落實中央對香港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體現。在新一份施政報告的推動下,香港在面對動盪變化的未來挑戰,將更有底氣、更有能力,未來也更有希望。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海南社團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