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昨日公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首次躍居全球第一。這是又一次來自國際組織對香港發展的充分肯定,更重要的是,今次排名不但反映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創新舞台上的崛起,更凸顯了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關鍵角色。事實證明,香港的未來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唯有用好「內聯外通」獨特優勢,香港才能取得新的突破,實現新的輝煌。
體現灣區發展新成果
在這次《全球創新指數》中,「深港穗」集群的排名上升,源於三項核心指標的優秀表現,包括過去五年專利申請密度為每百萬人2292個、科學論文發表密度為每百萬人3775篇,以及風險資本交易量密度為每百萬人135宗,加上內地與香港管理的風投與私募基金規模在亞洲分別穩佔第一、二位,在引導資金支持創新意念轉化為落地成果方面表現卓越,今年新增風險資本交易量指標後,「深港穗」集群在該項上的表現超越「東京─橫濱」集群,直接導致排名上升。
《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除了是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的高度肯定,也傳達出幾個重要信息。首先是香港的創科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本身雖然擁有世界頂尖的科研實力,在重要科學論文發表上亦有大量成果,但受限於土地資源和成本問題,要打造完善的本地創新產業鏈殊不容易。然而,隨着深圳貢獻了集群中絕大部分的專利產出,與香港形成明顯的互補優勢,也得益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中央政府對香港加速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全力支持,香港頂尖的科研機構、國際化人才團隊及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才得到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聯通內地與資源與國際資金,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
其次,在特區政府積極推動下,香港創科發展的新優勢越益凸顯。香港打造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一直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息息相關,尤其是風險資本和融資渠道上的功能,是香港吸引海內外資金人才落戶的重要誘因。過去數年,特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加強科技、資金和人才的相互促進,以及加速與大灣區兄弟城市的合作。例如三項各涉款100億元的計劃,包括「產學研1+計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等等,支持初創企業成長壯大,並吸引全球從事前沿技術的領軍企業和人才來港落戶。
此外,香港拓寬籌融資和上市的路徑,便利更多優質企業來港融資及拓展業務,尤其現時全球經濟仍未完全走出低谷,個別國家大舉奉行單邊主義,令海外企業尋求可靠融資渠道的選擇變得有限,這時香港雄厚的流動性、廣泛的融資渠道和支持創新的環境便顯得更加突出。同時政府也積極對以往消極的創科政策作出改變,通過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發展「耐心資本」,投資超過120個涵蓋不同行業的項目,引導市場資金「投小、投早、投長期、投硬科技」,並透過各種人才入境計劃吸納全球創新人才,極大豐富了香港的創科生態圈,也使香港在吸引海外資本和初創方面更具競爭力。
最後,要把現有優勢長期化,不斷改善創科發展環境。「深港穗」集群被評為全球創新集群首位,固然令人鼓舞,但創科世界瞬息萬變,世界各國近年都加緊投入大量資源,未來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例如WIPO的數據顯示,目前專利申請量佔比最高的集群為「東京─橫濱」(10.3%),「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僅佔9%;而如果按人均創新強度計算,美國矽谷仍然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反映不同規模城市的創新密度差異。這也說明,要確保可以長期領先其他競爭對手,香港仍需不斷努力強化自身優勢。
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提速
例如有業界人士表示,雖然香港的風險資本交易量不俗,但某些時候取態仍略嫌保守,政府不僅要繼續推動更多投資團隊來港,更要加快項目審批、加快基礎建設,支持更多本地創意團隊投身第一線發展。尤其北部都會區發展不只作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是實現產業轉型的重要基地,特區政府可以考慮設立專項協調機制,採用「特事特辦」方式,更快引入具發展潛力的項目及企業。而對於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的資助計劃,亦應盡快簡化相關申請程序,加快審批,便利企業落戶香港。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繼續推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互聯互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日前已表示,為順應河套香港園區在今年下半年啟用,正與深圳及國家相關部門討論數據、生物樣本等跨境流動,吸引優秀創科公司、國際頂尖大學等機構入駐。河套園區是兩地創科合作最重要的平台之一,當局要有效利用「香港+內地」的雙循環優勢,做到資源資料「過河」暢通無阻,構建一條從技術研發到產能落地,最後再到市場拓展的完整產業鏈,從而彌補香港本身的短板,鞏固在全球創新集群中的領先地位。
「深港穗」集群獲評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一,無疑是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向的一次巨大肯定,也讓那些不看好香港加快加深與內地合作的人無話可說。憑藉香港眾多新優勢和政府的積極推動,香港創科未來可期。但緊接下來,香港仍需要正視不足的地方,持續深化兩地合作,方能維持競爭優勢,為國家創新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