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文件明確提出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升級為世界級城市群,離不開香港優勢驅動,尤其在金融科技領域,既顯香港的優勢地位,也是灣區城市群升級的內在驅動力。
香港不僅是國際金融中心,更是連結中國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其國際金融機構集聚度高、資源配置能力強的特點,使大灣區在金融科技、跨國資本流動等領域具備獨特優勢。如香港金管局推出的「轉數快」系統與內地網上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已為大灣區企業提供即時小額跨境匯款服務。這種金融基礎設施的協同,不僅提升了區域經濟活力,也為全球資本參與中國發展提供了新通道。
在科技創新領域,香港的大學資源和研究基礎為大灣區注入了強勁動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作為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命名的重大合作平台,正掀起開發與興建熱潮。依託大灣區供應鏈協同能力的典型案例,「港研深產」的模式,不僅放大了香港的科研優勢,也加速了內地製造業的智慧轉型。
創科是香港發展突破口
根據《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發展指數(2024)》,香港排名全球第8,上升1位,其資源配置能力超乎上海躍居全球第2。香港特區政府自2021年推出「金融科技2025」策略以來,持續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分析等尖端技術的深度應用。
此外,香港在綠色金融科技領域亦表現突出,2024年啟動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為未被商業化的綠色金融科技提供資金支持。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香港金融科技的全球競爭力,也為大灣區企業提供了跨國金融創新的試驗場。
中央對超大特大城市提出「做強做精核心功能」的要求,標誌着城市發展重心從「攤大餅」式擴張轉向內涵式提升。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其國際化經驗和制度優勢可為內地城市提供參考。特別是,香港在制度創新、風險管控和國際化資源整合方面的經驗,可為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化功能布局提供借鏡。
在縣域經濟振興方面,《意見》將中小城市和縣城的承載能力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香港的金融科技優勢可為縣域經濟振興提供新思路。香港金管局與內地機構合作開發的「數字人民幣錢包」服務,已涵蓋大灣區多個縣域,便利了跨境支付場景;而「商業數據通」項目透過連接土地註冊處,可以優化農村抵押貸款及貸款流程。這些技術手段不僅降低了金融服務門檻,也為縣域農業、製造業的數位轉型提供了支持。未來,香港可進一步發揮其金融科技生態優勢,透過跨國合作協助內地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為灣區企業融資開闢新路徑
《意見》將綠色低碳轉型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面向。香港在綠色金融科技領域的探索值得關注。2024年公布的「綠色金融科技地圖」,旨在整合大灣區綠色金融資源,推動碳交易、綠色債券等創新產品落地。此外,香港金管局與其他央行合作開發的「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成效顯著,為跨境綠色金融合作提供了技術基礎。這種「技術+政策」雙輪驅動的模式,可為全球城市綠色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意見》提出的「可持續的城市建設運營投融資體系」,為破解「錢從哪裏來」的難題提供了系統性方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資本市場和融資管道可為大灣區專案建設提供重要支援。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吸引滙豐、瑞銀等420家金融機構進駐,成為國際金融機構進入內地的「第一站」。
在香港今年上半年上市的所有新股中,有四宗集資額超過50億元;有七宗為「A+H」股,共籌得約770億元,而且這輪首次公開招股市場涵蓋金融、醫療健康、科技、新能源等多個領域,顯示香港不僅具備支持大型企業上市的廣度與深度,更是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間的關鍵橋樑。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試驗田,其發展進程將深刻影響中國灣區經濟的內涵,也為中國城市群升級提供了永續動能。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深度參與,不僅是大灣區成功的關鍵,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實踐的縮影,是推進大灣區升級為世界級城市群的關鍵驅動。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