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新民政道/打造先進漁農業技術轉化中心\盧曉楓

時間:2025-08-30 05:01:56來源:大公报

  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下月發布新一份施政報告,筆者一直關注政府在「綠色科技」方面的投入與支持。過去數年政府繼續推展《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就新魚類養殖、現代化工業禽畜養殖方面出台政策。這既是保持本地特色農業,助力養殖業和農業轉型升級,也可以將香港打造為先進農業技術轉化中心。

  香港寸土尺金,大規模養殖及種植業的發展一直受到土地資源的限制。但隨着農業產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從種業基因技術應用,種植設備技術服務,農業現代化管理服務等三方面都大有可為。香港有廣闊的海岸線,連接內河出海口與海洋,覆蓋淺海到深海海床;加上香港地理環境涵蓋沖積平原,濱海丘陵以及島嶼;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多變,恰恰提供了多種植物和動物生長所需的多種環境。因此,將香港豐富的自然資源結合香港高校在生物科技研究的優勢,再配合單獨關稅區地位,有助推動高科技種業和種苗培育產業成為香港「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種子種苗是漁農業「芯片」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種子種苗業已成為漁農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實現漁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硬核「芯片」。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以大豆為例,2024年我國的年產量為2065.24萬噸,進口量為1.05億噸。我國大豆單產約為130公斤/畝,低於美國230公斤/畝,因此,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面對地緣政治多變,一方面我國積極拓展進口大豆的渠道,從過往主要從美國進口,到現在則主要從巴西和阿根廷,單是7月巴西大豆進口已達1039萬噸,同比增長13.9%。另一方面,我國的大豆現代化育種產業也在高速發展,高校和農業企業先後培育出「龍墾3092」、「東生22」、「黑河43」等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顯著提升了大豆產量。預計今年我國大豆總產量將突破2200萬噸。由此可見,要實現食品供應的穩定,關鍵還是需要以技術和產業發展為突破。

  《「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提出提升農作物種業、畜禽種業、水產種業能力,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特別強調在生物育種,提升國家農業產業鏈穩定和安全。有別於傳統的育種方法依靠自然變異以及雜交選育,生物育種根據其遺傳操作方式和應用目標,可以分為轉基因育種、基因編輯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等,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和畜牧種苗的安全性和質量。

  然而,在大型畜牧種苗以及海洋漁業種苗方面,我國的種業現代化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由於大型畜牧動物,以及優質海洋魚類的結構更為複雜,傳統育種迭代時間漫長。如大家熟悉的三文魚,優質的商業化養殖育苗的繁育技術只有挪威掌握。如龍蝦這些高價值海洋產品,其蝦苗人工繁育至今仍是世界難題。位於湛江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則着重「漁業種子」的研究繁育產業發展情況,主要開展南美白對蝦、石斑魚、軍曹魚和金鯧魚等海水魚蝦的良種選育、種苗繁育等研究工作,專注於給漁業種子裝上「中國芯」。

  從區域發展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正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省已將加快建設全鏈條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納入《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並明確提出推動近海傳統網箱養殖轉型升級。香港自身的國際化創新環境、高水平科研機構和自由流動的要素市場,能夠在大灣區種業科技創新中發揮獨特作用。特別是在海洋生物科技領域,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團隊和實驗設施,具備突破種質資源創制、基因編輯育種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能力。

  強化AI與生物技術融合

  香港應善用土地及海洋資源,站在農業產業鏈價值最高的頂層,加快推動具香港特色的種業種苗研發及產業化,孵化優秀的種業科技公司。一方面,結合近年特區政府持續推動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強化AI與生物技術融合創新:充分發揮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優勢,開發基於AI學習的基因組選擇育種模型,提高育種效率和精準度,構建農產品和水產種源大數據平台。重點突破「基因編輯+AI預測」的智慧育種技術體系。

  另一方面,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透過建設區域種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大灣區種業發展機構,組建粵港澳大灣區種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企業出題、科研攻關、協同轉化」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提高研發與產業需求的契合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識財產權的新品種。

  新民黨東區區議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