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公報戰地記者方大曾事跡 繁體新書澳門首發

時間:2025-08-31 05:01:29來源:大公报

  圖:《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及《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繁體版新書發布會昨日下午在澳門舉行。

  【大公報訊】記者吳俊宏報道:《大公報》戰地記者方大曾的故事精彩再現,抗戰精神激勵前行。由澳門文化公所出版、紀錄片導演馮雪松撰寫的《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及《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繁體版新書發布會昨日下午在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舉行。作者馮雪松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經20餘年調查挖掘,讓這位代表「正義與良知」的英雄重回大眾記憶。他寄語年輕人從方大曾的家國情懷與職業擔當中汲取奮鬥力量。

  該套書籍通過對抗戰初期首位抵達盧溝橋事變現場的《大公報》戰地攝影記者方大曾生命歷程的追尋,將其事跡重新推向公眾視野,展現了一位不為暴力、權力與金錢所驅使,以生活為背景、以生命為膠卷的優秀攝影家的人生故事。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生於北平外交部職員家庭,畢業於中法大學經濟系。作為中國戰地記者的先驅與傑出攝影家,他當時以大公報戰地特派員身份奔赴盧溝橋,是「盧溝橋事變」現場報道的第一人。

  方大曾是抗戰初期最活躍的戰地記者之一,其作品見於《大公報》、《申報》、《良友畫報》及美國《時代》周刊、英國《倫敦圖畫新聞》等國內外知名媒體。他最後一篇報道《平漢線北段的變化》於1937年9月30日在《大公報》發表,此後音信全無,失蹤時年僅25歲。

  馮雪松通過多年深入調查與紀錄片創作,重新挖掘並整理了方大曾短暫而璀璨的一生,令這位幾被遺忘的歷史人物再度回到公眾視野。

  馮雪松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方大曾代表着「正義與良知」──這是人類珍貴的品質,其精神力量仍能深刻影響當下與未來。  

  勇揭日寇暴行 激勵青年

  馮雪松寄語當代年輕人,希望從方大曾的事跡中汲取精神養分。「在國家危難之時,中華兒女應當挺身而出,保護國家與人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方大曾的責任感與敬業精神,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澳門日報社長陸波在會上致辭表示,該書能出版繁體字版,無疑是增強面向國際的影響力,以及填補中國新聞事業上的空白,讓更多人知道這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

  今次活動由文化公所主辦,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副部長殷汝濤、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秦斌、澳門基金會代主席鍾怡、澳門日報社長陸波、《大公報》總編輯于世俊、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胡根、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副校長牛蘭珍、作者馮雪松和文化公所總經理趙香玲主禮,多名教育委員會委員、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青年社團代表連同200多位師生出席活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