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8月15日,日皇裕仁發表「終戰詔書」,這份措辭曖昧的「詔書」,沒有對日本侵略行為表現出絲毫悔意,給日本套上了歷史原罪的枷鎖。
80年後的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向靖國神社供奉「玉串料」(祭祀費),多名內閣成員和執政自民黨成員親身前往參拜,他們選擇的是一條與裕仁相似的投機路徑。供奉了14名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已成為日本右翼勢力的精神圖騰。政客們以「自費參拜」「供奉祭品」為幌子,實則通過這種儀式化的政治表演,向右翼保守實力傳遞效忠「軍國主義」的信號。
軍國主義仍然陰魂不散
因此,80年前的「終戰詔書」不僅成為日本右翼勢力扭曲歷史記憶的起點,更與日本政客的「拜鬼」行為形成歷史呼應。從裕仁的「詔書」到石破茂供奉的「玉串料」,日本政府始終在歷史認知問題上徘徊於逃避與粉飾之間,這種對侵略罪行的系統性否認,不僅是對歷史正義的踐踏,更是對亞洲受害國人民情感造成二次傷害。
諷刺的是,日本官方史書一直將「終戰詔書」視為「天皇促成和平」的功績。反而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軍戰列艦上簽署《降伏文書》(投降書)的內容卻秘而不宣,從未在日本國內公開展示。這種選擇性歷史敘事,使得日本社會長期浸染於「受害者」而非「加害者」的集體記憶中,為右翼勢力篡改歷史提供了溫床。
80年過去,日本政府始終在重複着同樣的錯誤,即用程序性妥協替代實質性反省,以象徵性姿態掩蓋根本性罪責。這種邏輯的根源,既是「終戰詔書」的歷史原罪的折射,也體現日本對所謂「正常國家」的畸形追求:既想擺脫戰後體制束縛,又不願承擔歷史罪責;既渴望國際認同,又拒絕正視侵略歷史。
在此分裂的邏輯下,日本一方面對侵略歷史進行美化和修正,如教科書刪除有關「慰安婦」的內容、修改「侵略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顯示,日本歷史教材涉及戰爭罪行的篇幅不足德國教材的五分之一,而日本民眾對侵略歷史的認知斷層,直接導致中韓等受害國,78%受訪民眾認為日本從未就侵略罪行展現道歉的誠意。另一方面,日本防衛預算連年攀升、西南諸島軍事化部署加速,與其宣稱的「和平發展道路」形成鮮明反差,暴露出軍國主義仍然陰魂不散。
面對這樣的日本,國際社會應持續敦促日方正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約束,停止美化侵略的教科書篡改,嚴懲參拜靖國神社等傷害受害國感情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亞洲各國需加強歷史研究與教育合作,用鐵證戳穿日本右翼的謊言。中國近年推動的「抗戰記憶工程」、韓國設立的「慰安婦紀念日」,都是構建區域歷史正義的重要實踐。
日本要想成為正常國家,必須深刻反省歷史。對於日本民眾而言,既要走出認知迷霧更需要直面歷史真相。對於日本政客而言,亞洲鄰國不指望日本首相能像德國前總理勃蘭特般向鄰國下跪道歉,但起碼可以不去靖國神社「拜鬼」不供奉祭品,向亞洲鄰國表達真誠的歉意。
以史為鑒才能開闢未來
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和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國際文件明確了日本的戰爭責任,要求日本把從中國所竊取的領土包括台灣歸還中國。這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容挑戰的勝利成果,也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時至今日,日本一些勢力仍然試圖美化侵略、否認侵略、歪曲歷史、篡改歷史,甚至為當年的戰爭罪犯翻案招魂,這一行徑令人不齒,也是自取其辱,是對聯合國憲章的挑戰,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挑戰,對人類良知的挑戰,也是對所有戰勝國人民的挑戰。只有正視歷史,才能獲得尊重;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開闢未來;只有前事不忘,才能防止再誤入歧途。
日本只有摒棄錯誤史觀,開展全民戰爭反思教育,才能卸下歷史原罪的枷鎖,真正成為受國際社會尊重的「正常國家」。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