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反響熱烈,數以十萬計的各類人才在港安家落戶。但再好的制度在實行初期都難免會有漏洞。過去幾個月來,就有人教唆申請人在得到簽證後,其子女可以不用來港就能以「自修生」身份參加DSE考試,申請政府資助的大學學位。這類做法不僅濫用了計劃,也產生了對公帑運用準確性的質疑。特區政府昨日作出修正,完善了相關制度,對於真正想來香港的人才而言,這是彰顯香港法治與秩序、提高香港吸引力的有效之舉,對於打造香港國際高教樞紐有積極作用。
從2022年以來,特區政府推行各類「引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人才來港發展。截至上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合共接獲近50萬宗申請,當中約33萬宗已獲批准,近22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數目遠超三年合共引入105000名人才的目標。
堵漏洞吸引真正人才來港
以去年為例,透過各計劃來港的人才家人當中,18歲以下的子女超過5.5萬人。按現行大學聯招的規定,未滿18歲的子女均可視為本地生,透過自修報考文憑試,再以本地生身份申請入讀本港資助大學。相關計劃的初衷是好的,但耐不住被濫用。近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良中介推出「考試移民套餐」,來港人才的子女無需在港居住,就能通過自修報考DSE,申請入讀本港資助大學。由於涉及本地教育資源,這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質疑。
從完善制度、更好地吸引人才的角度,政府宣布修訂相關政策。根據新的規定,透過相關人才計劃來港人才的18歲以下子女,若要以「受養人」身份享有「本地生」資格,必須在申請之前在香港就讀,包括跨境上學,或符合過去兩年在港通常居住的規定。新措施將設有「過渡期」,今年底申請2026/27學年入讀大學的學生不受影響。
有人或許擔心,修訂會影響各地人才來港的積極性,打擊「引人才」的效果。實際上這完全是多慮了。
首先,子女教育只是人才來港的其中一項因素,更大的還在於在港就業創業的空間。新措施只涉子女入讀資助大學的資格問題,並不影響人才在港的其他事項。更何況,新措施為人才及其家庭提供了足夠的時間進行規劃和適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申請人才計劃來港的目的只為了「自修生考DSE」,那麼這樣的人才是否真的適合香港,各界自有公論。
其次,香港高等教育名聲在外,但與此同時,香港的吸引力是多層面的。包括良好的就業機會、優越的生活環境、國際化的教育資源等。新措施的實施,將使人才政策更加完善,香港的教育環境更加公平有序,反而有利於吸引真正願意扎根香港、為香港作出貢獻的人才。
最後,香港全力打造國際高等教育樞紐,這是一條長期的道路,不可能靠兩三年就能一蹴而就。要走得遠、行得穩,需要一流的師資、一流的學生,更要有一流的教育制度和相關配套政策。香港穩紮穩打,讓香港的大學成為真正人才嚮往的地方,體現公平公開公正,而不是成為「鑽空子」之地,這才更重要。
應當說,政府的相關修訂既是回應了社會的關注,也是從更長遠發展的制度完善層面作出努力,值得大力支持。事實上,正如日前公布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所指出的,香港各方面優秀條件正在吸引全球的企業及人才落戶。香港還要不斷因應形勢的變化,推出更多的針對性「引人才」政策。
多策並舉讓人才安心落戶
政府日前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已通過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設立主動邀請頂尖和領軍人才來港的突破性安排,針對國家及香港各方面所需,積極游說目標頂尖人才來港發展。過程中,政府會為獲邀人士提供各項具吸引力的個人化便利安排。同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即將投入營運,政府會把握契機,積極引入重點創科企業在園區設立或擴展業務,並借助各項推動構建完整創科產業生態鏈的措施,形成人才和產業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就在昨日,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更新網站,讓外來人才更便捷、更精確地搜尋有關人才入境計劃、落戶香港、發展事業等實用資訊,並推廣香港的獨特優勢和機遇,招攬更多國際人才來港發展。網站引入全新界面,核心主題為拓展事業、樂享生活、成就卓越。這樣真正的「一站式」平台,可以發揮有效的服務目的。
如今香港各項國際排名都位居前列,不僅「回來了」,更是「閃亮」登上世界舞台中央。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快建設「八大中心」,並將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招牌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