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維港觀瀾/「國際調解之都」的新里程\成 劍

時間:2025-07-31 05:01:56來源:大公报

  2個月前,國際調解院公約簽署儀式在港舉行。2個月後,國際調解院總部大樓的翻新工程圓滿完成,並將於8月1日正交付籌備辦。這標誌着國際調解院進入全面啟用運作的最後階段,同時也意味着香港打造國際法律樞紐地位的階段性工程圓滿完成。隨着硬件設施的完工,香港要在「軟件」方面繼續努力,尤其是在人才培養以及吸引更多國際律所來港推出更多舉措。

  去年施政報告附篇提及,相關工程目標在今年年中基本完工,以讓調解院總部在《關於建立國際調解院的公約》生效後正式落戶香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相關改造工程安全、有序、順利完成,令人欣慰,體現了特區政府的高效執行力。

  既是「完成」也是「開始」

  應當看到,調解院大樓的完工及交付,既是「完成」也是「開始」。

  所謂的「完成」,是指一項對香港發展有重大意義的基建工程的完成。調解院總部大樓由屬二級歷史建築的舊灣仔警署改建而成,工程以保留原有主要建築特色,並採取最少和可還原改動為設計原則,配合國際調解院總部的形象及功能。國際調解院作為世界上首個專門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國際法律組織,總部坐落香港商業中心區的地標建築,除彰顯其獨特國際地位和配合其運作需要,同時亦得以保育和活化舊灣仔警署,彰顯特區政府對保育和活化歷史建築的重視和決心。

  所謂的「開始」,是指香港打造亞太區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系列工程進入新的階段。國際調解院作為國際法治領域的創新之舉,在國際關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國際調解領域機制的空白,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法治公共產品。國際調解院的成立踐行了《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規則,蘊含着和合共生的文明智慧,彰顯了兼容並蓄的法治文明。而將香港作為總部所在地,不僅僅在於香港的普通法域、對接西方法制的角色,更在於香港「一國兩制」之下「內聯外通」的無可取代的優勢。

  有了「大樓」,更要有「大家」、「大事」,實現「大展鴻圖」。如何以調解院為抓手,強化香港的角色地位,為國際法律合作發展作出貢獻,是各界都要不斷努力之處。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昨日表示,相信調解院可與香港法律樞紐內多個相關區域或國際組織發揮協同效應,鞏固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作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的定位,助力國家推展涉外法治及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

  隨着一系列重要公約及工程的簽署及完工,香港在國際仲裁領域的重要性更顯突出。事實上,根據《2015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香港是全球第三大最受歡迎的仲裁地,也是歐洲以外最受歡迎的仲裁地,未來發展空間更加寬廣。而大灣區發展朝縱深推進,對香港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加快灣區仲裁員名冊出台

  同樣是在昨日,粵港澳三地法律部門共同正式發布及實施《粵港澳大灣區仲裁員名冊工作指引》。《指引》的出台將有助推動大灣區仲裁員名冊的設立,實現三地仲裁機構互認彼此所推薦的仲裁員,並納入自身的仲裁員名冊中,便利當事人跨機構選擇仲裁員,進一步促進仲裁在大灣區內得到更廣泛應用。

  我們期望,國際調解院大樓將成為國際法律界合作發展的重大平台,香港在一連串「國際中心」名號中又增加了一個新品牌。香港將以「國際調解之都」的重要角色,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香港貢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