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關係/中國雅江水電站的戰略意義\軒轅靖

時間:2025-07-22 05:01:48來源:大公报

  7月19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啟動,這一總投資達1.2萬億元、年發電量達相當於三峽水電站發電規模三倍以上的超級項目,標誌着中國在清潔能源開發和邊疆治理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這一工程不僅是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的核心舉措,也將書寫清潔能源與區域合作新篇章。

  中國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項目,預計年發電量3000億千瓦時,可替代1.2億噸標準煤的發電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億噸,相當於再造300萬公頃森林的固碳能力。這一規模的清潔能源供給,不僅降低中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還將為西藏及周邊地區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撐,助力西部和邊疆地區經濟發展。

  雅魯藏布江下游段的梯級開發,通過截彎取直和隧洞引水技術,充分利用2700米天然落差發電,既減少了水庫淹沒面積,又降低了生態擾動,體現了中國在能源開發中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對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擔心中國通過控制上游水量影響下游農業灌溉,二是擔憂水電站成為地緣博弈中的「水資源武器」。然而,這些擔憂既缺乏事實依據,也忽視了中印在水資源領域的共同利益。

  首先,雅魯藏布江出境水量僅佔下游布拉馬普特拉河總水量的30%至35%。雨季時,中國一側的水電站攔截蓄留部分水量,反而有助於調節下游徑流,降低洪災風險。此外,中國已向聯合國提交20年水文數據,承諾不改變雅魯藏布江自然徑流,並主動分享水文信息,以科學調度保障下游生態安全。

  創新水資源合作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曾多次以水控人為手段脅迫巴基斯坦,並在克什米爾地區修建大型水壩,引發地區衝突。印度對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項目的擔憂,恰恰暴露了其將「水資源武器化」的不當行徑。

  其次,水電站的建設並非單純的「上游優勢」,而是基於全流域的綜合考量。中國在雅魯藏布江下游的開發,本質上是對高原水資源的科學配置。通過旱季放水、雨季蓄洪的調節機制,水電站能夠為下游國家提供防洪減災的公共產品。工程建成後,印度阿薩姆邦的洪災發生率預計下降12%,孟加拉國的洪災損失將減少30%。這種「合作則共贏」的邏輯,顯然與印度試圖通過水資源爭奪強化區域主導權的思路背道而馳。

  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開工,不僅是中國能源戰略的勝利,更是南亞水資源合作模式的創新。長期以來,跨境河流治理容易受到「零和博弈」思維影響,而中國則以「發展資源」而非「武器工具」的視角重新定義了水資源的價值。

  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電力輸出將惠及南亞多國。中國規劃的「藏電南送」計劃,通過400千伏電網連接尼泊爾、孟加拉國和印度,為區域國家提供廉價電力。這種「互聯互通」的模式,打破了傳統能源格局中大國壟斷的局面,為南亞能源安全提供了多元選擇。

  此外,水電站的建設將強化中國對藏南地區的主權宣示。通過配套的公路、鐵路和電網建設,西藏的基礎設施將得到全面升級,邊境地區的經濟活力和戰略縱深得以提升。這一布局不僅鞏固了中國邊疆穩定,也為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印度若能以合作而非對抗的姿態參與區域水資源管理,南亞的能源與生態安全將實現更高水平的協同。

  促進區域合平發展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背景下,中國以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為代表的超級工程,展現了大國責任與創新精神。從技術層面看,項目採用五級梯級開發模式,結合超重力壩與重力拱壩覆合結構,攻克了地震帶施工的世界難題;從生態層面看,工程通過最小化水庫淹沒和生態流量保障,實現了開發與保護的平衡;從外交層面看,中國以數據公開和合作倡議回應國際關切,為跨境水資源治理樹立了典範。

  印度的沉默與低調,恰恰印證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主動權。當印度試圖以水資源為籌碼強化區域影響力時,中國卻以「不爭」之姿贏得了主動,也為全球跨境河流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動工,是中國能源革命、邊疆治理和地緣戰略的多重勝利。它既是一次技術奇跡,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詮釋。印度的擔憂源於對自身歷史行為的反思不足,以及對國際合作模式的誤判。未來,若中印能在水資源管理上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南亞的生態安全與能源繁榮將真正實現共贏。而中國以科學、理性與開放的姿態,將繼續引領全球清潔能源轉型的潮流,為世界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國際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