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座小城鎮,可能是童年的遊樂場、老家的牆角,或者一條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路,而對席勒(Egon Schiele)而言,那是一座坐落在河畔轉彎處、在樹林與天空之間的小鎮,名叫「克魯毛」(Krumau)。克魯毛是席勒母親的出生地,而這位以描繪人性焦慮與身體變形聞名的畫家,在一九一七年創作的《綠意中的城鎮(舊城三)》中,畫下了一幅異常(於他的)溫柔的風景。
席勒所描繪的老城小鎮,像是自山坡緩緩俯望而來的,那是一種介乎於投入與疏離之間的距離感,既看得清楚屋瓦交疊的紋理,又不會陷入其中。畫中,小鎮如積木般層疊而上,斜屋頂、煙囱、窄巷,錯落而恰到好處。席勒用上他一貫的銳利筆觸勾勒出房屋與輪廓,給予這些靜物一種有機的流動感。當我們仔細看時,更會發現席勒在城鎮之中安排了人物,他們穿梭於建築之間,行走、談話、並肩。表面上看,這是一座寧謐的小鎮,仔細地看,又看見其生命力。
與席勒過往濃烈、近乎病態的色彩相比,這幅畫的調子顯得意外地和諧。赭紅、橙黃、柔白交織而成的屋瓦,如同時間堆疊的記憶。綠意從畫面四周包圍進來,它不是作為背景的點綴,更像一雙手,護住這小小的聚落。你幾乎可以想像午後的風穿過屋簷、掠過樹梢,那是一種平和的感覺,是只有回到某個熟悉之地時,才會湧現的幸福感。
幸福感未必是一種絢爛的情緒,更多時候,它像是在街角撞見一間熟悉的小店,或某個午後陽光斜灑恰好落在窗台上的光影,或回到母親的故鄉。它是一種微小卻穩固的感知,一種「這裏,我曾經屬於過」的確信。
席勒畫下這幅作品的那年,距離他短暫生命的終點只剩一年,而他筆下的克魯毛,不是地圖上可以準確定位的視角,更像是一個經由回憶與情感拼貼出來的空間。那是他母親的故鄉,是與他的生命連結,卻又遙遠的想像。